▲徐雯 广东省名中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硕士生导师、儿科主任中医师。
【基本资料】
【发病过程】
主诉:频繁眨眼1月。
刻诊:频繁眨眼,无流涕,无发热,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弦浮。
【按语】
眨眼症系指双眼睑出现阵发性的眨动症状,有的还伴有扭鼻、歪嘴、双眼发痒、异物感等。此症多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目前西医无特殊疗法。本病常见原因:①外眼的炎症,如沙眼;②结膜及角膜异物;③倒睫;④不良习惯,眼睛疲劳;⑤小儿抽动症。本病案可归属中医“风热客睑”之眨眼症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胜则动”。又如《小儿药证直诀》言:“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本病可由“肝风”而致。小儿肝常有余,易受情志及外邪等因素的影响,如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居多,平素家长娇宠溺爱,致其偏执任性,一旦所欲不遂,则易致肝气郁结不舒,失于条达,气机失调,久之气郁化火,火极生风,风阳鼓动,肝开窍于目,肝风循经上扰,表现为眨眼频繁。
本案以决明子、菊花、白芍、钩藤等清热平肝明目。而风性主动,患儿眨眼动作增多,符合风的特点,方中加入蝉蜕、南豆花、菊花、钩藤等疏风祛风之品,在平肝熄风的基础上,常佐以夜交藤、浮小麦等宁心之品。而用夜交藤,既可安神定志,作为藤类药,也可通络搜风,用于此证,十分适宜。此外,心理调护也是不可忽略的环节,除了给予充分理解和爱护,不要打骂小孩外,还要避免患儿过度兴奋和疲劳,以促进患儿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