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名院名科名家

名医说|胡世平:养心、固阳、护脾,乃养生之要

发布日期:2017-01-18 23:36:06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浏览次数:- 字号:

  ▲胡世平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首批深圳市名中医,香港医学科学院院士。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预防疾病,健康养生已成为一种时尚。针对现代人寒湿体质越来越多,胡世平教授提出养生先养心,固阳气,护脾胃的养生方针,同时要养成良好习惯并持之以恒。

  1、养生先养心

  吃好喝好,不如养心好;名好利好,不如静心好;医好药好,不如开心好;富好贵好,不如良心好。中医讲究七情治病,但凡长寿老人或国医大师,都是心态乐观、与世无争之人。面对逆境,可以用一点点的幽默甚至自嘲来化解尴尬气氛。生活中应注意保持以下几种品质:
  平和:我要保持冷静
  顺从:我要冷静面对挫折
  勇气:我还能承受更多
   决心:我一定会转败为胜
  愉快:我要能屈能伸,但我不会被打败
  善意:我要与人为善。

  2、保护阳气,护脾胃。

  “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这充分强调了阳气的重要。

  从医三十多年中,胡世平教授谈到,九十年代中叶之前,来就诊的患者很多是热证,比如口舌生疮、面红目赤、口臭等,但近十多年来,热性病患者非常少,绝大多数患者隐含寒性病因。

  为什么会造成如此不同的差异?

  在胡世平教授看来,中药药物有四气五味、寒热温凉之分,同样的,食物也有四气五味、寒热温凉之分。以前人们吃的食物都是有机食物、天然无激素有充分的阳光日照,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阳光精华,生长周期顺应自然变化,食物属性是非常健康自然。但现在的食物,经过各种激素、抗生素和各种药物的处理,植物类生长周期变短,通过催熟,日照时间变短,阳气吸收不足,食物本身性质偏寒,再加上运输、销售和储存都在冰箱中,更加重了食物的寒性。肉类食物也是如此,通过激素喂养,半年一年,甚至三个月就可以对外销售了,这类违背其生长周期的、快速催熟的肉类食物也是性质偏寒的。人长期吃此类食物,容易体质偏寒,因此,护脾胃,固护阳气非常重要。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之气的盛衰关系到身体健康与否。当人的脾胃虚阳气弱的时候,疾病也就来了。很多人容易感到乏力疲倦、手脚冰冷、口淡不渴,或出现因天气变冷、受寒、食冷品而引发胃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等症状,这些都是脾胃虚寒引起的。

  顾护脾胃,提高人体正气,从而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那么,如何保养脾胃阳气呢?

  胡世平教授说道,现在正值冬至后,可利用冬至这个节气,养好脾胃。“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冬至是初九也是补阳的最佳时机,少食生冷,适当进补,多晒太阳,适度运动这些都是保养阳气的方法。也可以选择艾灸起到温阳补气、温经散寒的作用,提高机体的抗寒和抗病能力。艾灸建议取神阙穴(肚脐),以肚脐为中央,沿着肚脐周围熏灼腹部,可将初生之阳固守在体内,达到固阳作用。


  3、良好的生活习惯加持之以恒的态度。

  中医学的精髓是将天人合一还原为实践。正确的养生方法就在于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有意识地根据中医养生原则,坚持不懈地去做,就会达到防病保健、减缓病痛、强壮机体、益寿延年的效果。

  饮食有节,在饮食上切忌暴饮暴食。

  孔子非常注意饮食卫生,他有几个“不吃”:霉粮馊饭不吃,败鱼烂肉不吃,不合时令的东西不吃。并且注意“食无求饱”、“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斋必变食”,也就是吃饭不过饱,粗细搭配、经常变化花样等。古人讲“食不语”进食时要心情愉快,不能随便说话,同时不能偏食。吃的不要过于辛辣,否则会对肠胃有刺激。饭前不要吃甜食,否则容易让人产生饱腹感,也会影响进食,还要注意喝水要慢,喝茶要淡。


  起居有时,人的作息制度需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

  春季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宜“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有规律的作息制度,能让体内的生物钟正常运转,在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形成一种良性刺激,使体内的各项功能活动更为协调统一。如平时有定时工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到预定时间,大脑便会开始兴奋,思维变得敏捷。因此,人的生命活动应按照季节、昼夜的规律而适时变化,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生活环境等因素,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

  工作有度,要避免过劳,防止疲劳作业。

中医学认为,劳力过度易耗伤气血,轻则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精神疲惫,肌肉消瘦;重则筋骨、肌肉劳伤,引起腰痛、关节疼痛。因此,任何体力、脑力劳动都不可太久。当感到疲劳时,要及时适当休息,勿要强制性地继续工作,长期的过劳会使神经细胞超过生理功能的界限,引起神经衰弱等不良病变。同时也要避免过逸,不进行适当的体力脑力劳动,易造成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导致精神不振、体质衰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