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名院名科名家

名医说|刘希彦:现在气血亏虚的人太多了,怎养补回来?

发布日期:2017-01-17 08:22:21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刘希彦 国学研究者,在古中医、红学、古琴等传统文化领域皆有涉猎。著有《至简古医——道鉴伤寒论》一书。

  现在气血亏虚的人太多了,怎么把气血补回来?为什么补来补去还是气血亏虚?

  有人会说,气血亏虚吃点补气血的不就好了吗?如果事情就这么简单的话,那就不应该有气血亏虚的人。因为我们这个时代首先是食品补品泛滥的时代。生活中鸡鸭鱼肉,中药的补品,西药的补品,各种营养补充剂都太多太多了,这在以前的时代是不可以想象的。吃了这么多东西却还有气血亏虚的现象,说明问题不是出在这,那到底问题出在哪呢?
 
   情绪一直在消耗我们的气血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对人体气血消耗最大的首先是情绪。我们起心动念,谋虑也好,忧思也好,生气也好,烦恼也好,都在消耗气血。现代人的问题是大脑用过度了。
 
  我们都知道,僧道修行之人多无病且高寿,你见过修行人吃鸡鸭鱼肉的吗?不但不吃,和尚吃素,道士辟谷,从这一点就可以反证,世人靠吃补品吃营养去增长气血乃是迷途。
   
  修行人修什么?修的是心。他们的法门说到底是静心的法门,六根清净,逍遥尘外,说到底是一个减字。营养过剩也会偷走我们的气血。摄入超过人体所需的营养,人体就要把这些营养垃圾清除掉。好比拿进来一样东西要费力气,搬走一样东西也同样要费力气。
   
  生活中的垃圾需要集中焚烧,人体的上火多数也是营养垃圾的焚烧。有人会说,我吃了肉进了补之后,身上有劲儿,精神也旺盛。其实这个劲儿可能只是被虚火顶着,天天进补,去查身体,查出一身病的多的是,还气血亏虚的也多的是。
 
  在临床的时候,如果病人的脉象是气血亏虚,精神却很亢盛,我们称之为逆症,这样的病是不好治的,如果是感觉精神不好,想睡觉,这样的病为顺,好治。古中医补气血首先不是去下补药,是调平衡理循环,阴阳平衡了,循环通畅了气血自己就会生长。很多人吃完药之后说感觉很累,想睡觉,我说想睡你就睡,这是气血亏虚的人该有的反应,说明人体回到蓄养状态了,气血亏还燥烦亢奋,这就坏了,可现在这样的人很多。

  洗澡也干系着气血
 
  另一个消耗我们气血的原因就是快节奏的生活。现在什么都快,人们说话语速越来越快,交通工具也越来越快,电影的节奏也越来越快,快就要剧烈的消耗能量。

  人类的趋势注定是会越来越快的,因为工具在发展,技术在发展,但是我们的身体跟得上吗?我们的气血功能跟得上吗?所以应该让自己静下来,慢下来,这才是一种蓄积能量的状态,才能够把气血养回来。

  追求刺激也是消耗气血的。什么叫刺激?就是瞬间点燃能量,让自己兴奋起来。比方说,喜欢吃麻辣、打麻将、打游戏、炒股票,饮料喝冰的,这些做法都是日常寻求刺激的行为,极大的透支人体库存的元气。

  熬夜是消耗气血的主因。这个大家听得非常多了,因为晚上主阴,白天主阳。血就是阴,晚上是养血的时候,你不睡,怎么可能不气血亏呢?晚上很疲倦的时候洗澡也是很耗气血的。
 
  洗澡还有一个忌讳就是不要早上空腹洗,最近我碰到气血亏虚的病人,首先就问这个原因,很多都中招。从人体经络的运行来看,最符合养生规律的洗澡时间是下午五至七点。

  补气血就要健脾
 
  那到底怎么补气血呢?减少思虑,清淡适量的饮食,再有适度的运动,规律的作息就好,此四条就是最好的方法,不用去花冤枉钱。可现在的人不喜欢听这些话,喜欢听奇技淫巧,比方说又出了什么新药,又有什么新的养生方法,这也是世道人心机巧太过所致。这个问题古来有之,当年乾隆皇帝请一个百岁老寿星来请教长寿之道,老寿星说的也是这些。乾隆不悦,说这些三岁小孩都知道。老寿星的回答是,八十岁老翁也不一定做得到。

  人要有气血,说到底是脾胃功能要好,因为只有脾胃吸收了才能长气血。怎么样才能健脾胃呢?有人说吃健脾的药。但是如果药就能健脾的话,那就太简单了,吃药就好了。其实最好的健脾胃的药是运动。脾主肌肉,肌肉有消耗有缺乏,脾胃功能才会增长,这是人体自然之作为,药物的外力作用是没有这么大的效果的。
 
  准确的讲是适度地运动。运动过度,会适得其反,大汗出反而会消耗气血。运动的最佳状态是运动到身上发热微汗出。另外,上午运动比下午好。因为上午人体行阳经,顺应其生发;下午行阴经,主静,安静一点,阴血才蓄养。

  分享一个经验:我在全国各地走得多,发现越是大城市,气血亏虚的人越多;往往是在小城市,偏远山区,相对闭塞的地方,气血功能好的,身体健康的人会多一些。越是所谓发达的地方,人的心越复杂,活得越累;城里的小孩,零食很多,比大人还能吃麻辣,冰饮料冰西瓜家里常备着,还没上小学就进行各种教育和培训,去调动心智,所以现在气血亏虚的小孩也特别多。

  刘希彦:最健脾胃的原来如此廉价

  在《伤寒论》的原则里,治病首先要守中建中,就是守中土,建脾胃之运化。脾胃都不运化,津血都不生成,谈何自体免疫力,谈何治病?
 
   廉价健脾四味:人参姜炙甘草大枣 各显神通
 
  建中用什么药呢?《伤寒》里是四味药:人参、姜、炙甘草、大枣,简称“脾四味”。很常见的药,对脾胃最管用的自古以来就是这四味。生姜和大枣已广泛种植,是最常见的食材了。中国人早已经将这四味药引入了日常生活之中。很多人追求稀有昂贵的保健品,其实最管用的东西都会被普及,哪里可能昂贵呢?昂贵的多数没太多用。这就是所谓的“老百姓日用而不知。”
 
  甘草大枣最宜补充脾胃津液

  现在说药性,先说甘草和大枣。这两样东西都是甘而微温,煮出来汁液黏黏的甜甜的,所谓甜入脾,能够直接补充胃里的津液,同时性质微温,可以提高脾胃的运化能力。所以这两样补充脾胃津液最适合。
 
  脾胃寒了快吃姜

  姜,我们知道它温中而发散,能让脾胃热起来运行起来。所以只要是脾胃寒的,一味姜就管用。后世的医学一见津血亏,就喜欢用麦冬地黄来滋阴养血,问为什么不用姜,则答曰姜性热,会耗散津液。津血靠的是脾胃运化而生成,难道是靠生地麦冬里那些黏液直接补进去的吗?

  后世的医学理解问题就这么简单。脾胃虚了寒了,本身就是阴了,麦冬生地之类的滋阴药,也是寒凉属阴,阴上加阴,脾胃就更不运化了。《伤寒》的用药法则是从阳引阴的。阴上加阴必是死路。除非阴虚阳亢,脾胃不缺运化之力,才可用麦冬地黄滋阴制阳。我看过很多慢性病的病人,吃了很多年中药的,病没治好不说,看脉证尽是一派阴寒之象,再看吃过的方子,无非就是滋阴养血之类的药。
 
  人参没热能 亢奋阴功效不可替代

  人参这个药要多说几句。后世说它补气,“气”是什么?从医理上来说,气是“阳”,是能量,是无形的气化物质;与气相对应的是“血”,血是“阴”,是有形的物质。既然“气”是能量,气化是需要热能的,所以姜桂附是气化药;“味”是有形物质,像地黄阿胶这样没什么香气,却很粘稠的东西就是典型味厚的,所以补阴。药物主要是以“气”和“味”两个方面组成的。
 
  人参呢,人参在土里长得很慢,得土气最厚,所以补中入中焦。具体是怎样的能量运作呢?它的“气”是一种很厚郁的参香,所有香的东西都有刺激亢奋的作用。这种气有没有热能呢?我们尝一下就知道了,它不辛不辣不麻不热,没有热能。
 
  所以人参亢奋的是主要是“阴”的层面,“阳”的层面居少。《伤寒》里人参是用来救阴的。药物里亢奋阳的药居多,能亢奋阴的很少,这就是人参作为药物的不可替代性。
 
  经方里人参寒热不禁,既能合温热药治阴证,也能入白虎汤之类的寒凉之剂治大热伤津。后世说人参补气,所谓“阳化气、阴成形”,人参既然没有热能,哪里能阳化气呢?还有一味所谓的补气药黄芪也是如此,黄芪的作用类似于人参,也是没有一点热能的,只是黄芪的性味更轻更升能往表走,能滋养表而已。后世的中医却惯用这两味药治虚寒之证,说是补气。
 
  有一个癌症术后的病人,四肢冰冷懒言少气,脉沉弱得摸不到,已是四逆汤的症候,非姜附不能救的。去找北京一个大医院的专家,没用姜附,主药是五十克黄芪。后世对药物的认识阴阳混淆,气味不明,陈陈相因,人云亦云,以至于中医落到了今天这个境地。
 
  总结一下脾四味的作用:炙甘草和大枣,甜而微温,能快速补充津液。炙甘草补中最速;大枣微香,更能帮助脾的运化。甘草色黄而偏白,偏向于补津;大枣色外红里黄,兼能补血。姜是亢奋阳的,运化脾胃而去寒。参是平性,是亢奋阴的,生成津液。这四味药各司其职,在临证上可以选而用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