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名院名科名家

名医说|黄煌教授治病养生经典语录

发布日期:2016-11-13 23:58:53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浏览次数:- 字号:


▲黄煌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

  本文作者:黎崇裕 广州中医药大学珠海教学点讲师、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刘敏如学术传承室学术继承人、广东省名中医刘志龙教授学术继承人。

  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有个插曲叫《秦淮景》,由片中的金陵十二钗以苏州话用苏州评弹的方式演唱,其韵调深深地打动了我。歌词中提到了瞻园,提到了白鹭洲,描写了秦淮的繁华、金陵的古韵,让我对南京有了一种莫名的向往,心底突然冒起想去南京看看,想去秦淮河边走走的念头,感受那边的繁华,感受那边的古韵,感受那边的遗风。

  没有想到这个向往很快就实现了。当看到第六期经方医学研讨班的开班通知,我即刻安排好自己手头的工作,报名参加。到了南京,跟黄煌老师的经方团队学习,不但实现了参观秦淮河景的愿望,还得到随黄师侍诊抄方的机会,下面就是这次研讨班中辑录的部分黄师经典语录。

  1、治疗当治人,调理先调心。
 
  2、临床对于主诉繁多的患者,日本人有个词用的很不错,叫“不定愁诉”,很好地说明了患者的这个状态。
 
  3、荆防柴归汤对容易感冒的患者有较好的效果,同时也是一张助孕好方。
 
  4、月经量多,要问是否有涌出来的感觉。
 
  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是阴天,是阳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是黄梅天,是阳虚兼杂有湿热。
 
  6、芍药啊,是小大黄,能通便,用大量芍药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大便。
   
  7、桂枝体质小儿易挑食,有鼻炎,老生病;柴胡体质小儿易感冒,发烧,过敏;麻黄体质小儿易生癣,鼻炎,肥胖,皮肤黑,鼻子圆大肉厚。
 
  8、男孩子在精神层面和母亲关系大,男孩子聪明,母亲一般也聪明;女孩子在身体层面更像父亲,女孩子要有好的身材,父亲一定要瘦。
 
  9、除烦汤证多焦虑,解郁汤证多压抑。
   
  10、郁闷的话,一个是要汗出来,一个是要说出来。
 
  11、毅力是什么?毅力是宽容自己的身体,不要老是对于身体的小毛小病耿耿于怀。
 
  12、男人要吃,女人要睡。
 
  13、女人的舌一定要红,但不要过火,火不过头不用清。
 
  14、昏睡不都是阳虚,昏睡也有火。
 
  15、三高患者,一个是心情要不急不躁,一个是体重要不胖不瘦,一个是饮食要不饥不饱。饮食要根据自己的感觉,不吃肥腻即可,吃饭要细嚼慢咽,每次吃饭时应记得我说的——多嚼五口。
 
  16、没有吃早餐者,往往舌苔厚。现代中医学把舌苔的诊断价值往往夸大了,主要还是看舌质。
 
  17、有瘀血证时,左下肢、左下腹症状比右侧更严重一些。
   
  18、健脑方:柴胡体质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麻黄体质可用葛根汤。
 
  19、年轻人高血压往往是白大衣高血压即有些患者在医生诊室测量血压时血压升高,但在家中自测血压或 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时血压正常.,不要盲目用降压药。
 
  20、乳房胀痛,一个是考虑柴胡剂,一个是考虑桂枝剂。
 
  21、女性大便干点好,要是拉稀,一下子就老了;后门紧啊,主寿;老是拉稀的,多数是胖老太,往往心脑血管有问题。
 
  22、产后怕冷者,有很多是心理压力大、抑郁导致的,不都是气血不足或阳虚所致。
 
  23、女性调节,一个是生育问题,一个是容貌问题。其实这两个问题需要一个东西,需要什么东西呢?需要——爱。
 
  24、中医减肥个体化强,如脸上胖者可用麻杏石甘汤,脐周胖者可用防风通圣丸,脐上胖者可用大柴胡汤,整个腹部胖者可用五积散,下肢胖者可用防己黄芪汤。
 
  25、止痛药不止西医有,我们中医也有。中医的止痛药是什么?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就是古时的一张止痛方。
   
  26、柴胡体质之人性格多执着,敢于承担责任,易自责,易过敏;桂枝体质之人,性格随和,讨人喜欢。
 
  27、望诊非常重要,但往往被我们现在的医生给忽略掉了。其实,我们经方家是善于望诊的。
 
  28、躁动多在五六月;思考多在秋天。■

  【来源: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选自《一个青年中医之路——从经方庙堂到民间江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黎崇裕著。】


  延伸阅读:

  黄煌:为啥多病的长寿,没病的早死?10句话说出长寿大智慧!

  【来源:健康时报 作者:黄煌】


  ▲指导专家:黄煌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

  养生,就是保健,就是让我们每天的生活上档次,有质量!

  这方面,中国传统的养生经验十分丰富,从两千多年前的古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到流传在乡间的谚语格言,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大智慧。

  讲养生,先要说说身边的一些现象。

  女性比男性长寿

  据报道,在全球各地的百岁老人中,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95%以上都是女性。为什么女性长寿?如果说具体的原因,可以找很多,但根本的原因就是:

  女性比男性更关爱自己。

  女性有了不适就嚷嚷,就会去医院,让她们避免了许多风险。我是内科医生,就诊病人中大约70%是女病人。有统计表明,男性去看医生的频率要比女性低28%。而且,女病人比男病人听医嘱。我曾参加很多次广场咨询活动,来保健咨询的女性最多。

  小病小痛反而活得久

  许多平时经常上医院的,经常病怏怏的,反而活得更久。为什么弯扁担不断?只有生过大病的人才懂得健康的重要。有慢性病的患者有非常强的自我保健意识。一有症状,就上医院,稍感不适,就会注意休息,所以,虽然体弱,却可以弯弯斜斜活过九十岁!

  英年早逝太多了

  许多原本体壮如牛的壮年汉子,却突发急病先去了。这种例子太多。为什么那些平时身体很好的中年人反而早逝?关键是麻痹大意,仗着身体好,去拼搏,熬夜,应酬,结果过劳而死。讲这些现象,就是为了印证古人所说的一句话:

  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

  换句话说,人的寿命长短,在于你本人是否有自我保健的意识!有了自我保健的意识,就有了养生保健的法宝!

  乱用保健品猛于虎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达250万,在住院病人中,每年约有近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死亡人数是主要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以上。有人说,我服用中药,是否就比较安全呢?这也不全对。中药也是药,也有几分“毒”。

  再说说保健品。

  由于近来广告的狂轰滥炸,补肾壮阳,温补肾虚弄得家喻户晓,胡乱服用补药,不是中医学的理念,是有害健康的。还有冬虫夏草也并非神药。现在许多病人盲目服用,不仅效果达不到,还破费甚巨,实在是不值得!古代皇帝中,康熙是长寿的,但他不服补药。据说他57岁时,颌下有几根白须,有大臣献上滋补肝肾的乌须丸,康熙说“多此一举”,笑而拒之。

  少食长寿,贪食折寿。

  古代医书中,有关饮食养生的内容很多。而许多经验,都讲到两个字:“节食”。节食,不是不吃东西,而是调控节制饮食的质量与数量。古人说,夜饭减一口,活到九十九。若要安,常带三分饥和寒。临床上发现,许多急性胰腺炎、胆石症急性发作、心肌梗塞、脑溢血,大多与暴饮暴食、饮食过量有关。贪食、多食折寿,换句话说,少食长寿。那么,怎样才是不过量呢?

  进食后:不胀,不闷,不气短;

  晚上:不干,不苦,口不粘,不打呼噜,不流涎;

  白天:头脑清醒,口气清新,没有疲惫感,工作效率高。

  不偏咸、不偏荤,多吃菜!

  偏咸不利健康。

  江苏淮安楚州区曾是食管癌、胃癌的高发地区,后来有关专家对此进行了5年的干预,从每年每人76千克降至10.20千克,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随之稳步下降。中国营养学家建议每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克,也就是一啤酒瓶盖。

  不偏荤。

  成天大鱼大肉,那肯定受不了。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洪昭光在讲这个道理的时候,常常举例说:

  人有28~32颗牙齿,

  犬齿4颗,能撕咬,用来吃肉;

  门齿8颗,用来切蔬菜水果;

  磨牙16颗,用来磨五谷杂粮。

  也就是说,吃肉的牙少,吃菜的牙多。所以,人的饮食结构应该是荤素搭配,以素为主。高脂肪、高蛋白质的饮食让我们的身体受不了,于是造就了无数肥胖儿、脂肪肝。尤其是许多30多岁的青年人,已经挺起了啤酒肚,这是很危险的。

  生命在于运动,步行是最经济、最有效的运动

  步行是古老的,也是最经济、最简单、最安全、最有效的运动方式。研究表明,人群中运动组糖尿病的发病率比不运动组减少30%-50%。现在有不少的上班族,上下班不坐车,改成走路或骑车上下班,这不仅可以健身,保持好身材,还能够愉悦身心,提神醒脑,使人精神抖擞,神采奕奕。那么如何步行才是科学的呢?

  每天快走两次,每次2000米;中间可以间歇2次;速度以每分钟100步左右为宜;时间在30~45分钟。

  走后不气喘,不心慌,不头晕,不大汗淋漓,要浑身舒坦,第二天不觉得累。这就是适度。

  没病也要定期体检

  中国一本古老的医书《难经》上说过这样的话:“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另一本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上也说过类似的话,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所谓的未病,是指疾病尚在初浅阶段,尚未形成影响时的病。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身体有哪些病?自己可能患有哪些疾病?这就需要体格检查。说到体检,有人会说,我身体很好,每天锻炼,不需要体检。我诊治过两个肿瘤患者,都是看上去身体非常健壮的男性。一位是山东人,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也很好,但不明原因的腹泻持续一年,结果发现肠癌已经肝转移;一位是无锡人,身体也很好,爬山时年轻人都赶不上,但上腹部隐痛持续大半年,结果发现是胃癌晚期。

  还有人认为天天吃保健品,应该不会生病。其实有病你不早期发现疾病,治疗疾病,就是泡在人参汤里也救不了你!有些人给老人送保健品,倒不如送张体检卡,让老人做一次细致的健康检查。

  平常心才长寿,攀比心最折寿

  养生先养心,这是中国传统的养生理念。养心,就是调整心态,尤其是日常生活的心态,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幸福观。心态好,就长寿,心态不好,就生病。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活了74岁,远远超过了李白和杜甫,尽管他体质很弱,但心态很好。乐观、自娱,对物质的追求看得很淡。有诗为证:

  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

  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2001年2月8日去世,终年101岁。其养生48字诀为:

养身在动,养心在静,

饮食有节,起居有时,

物熟始食,水沸始饮,

多食果菜,少食肉类,

头部宜冷,足部宜热,

知足常乐,无求乃安。

著名的佛学大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于2000年5月21日逝世,享年93岁。他在92岁时作《宽心谣》一首: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

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

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

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喜欢,女也喜欢;

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

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看看当今,和别人比较,已经成为经济社会中人们生活的一种习惯方式,而比来比去,你总不可能是第一。生活的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大半源于攀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比来比去,总达不到自己理想的状态,于是厌世,于是颓废,于是抑郁,于是想到自杀。所以,很多疾病大多与心境有关,古人说:“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心自医”。

  人在当今世上,说不比是不可能的。但关键是如何比较,与什么比较?我说,对于在职的中青年人来说,不比财富,不比地位,要比知识的占有量,要比对社会的贡献,要比人格的修养。对退休的老年人来说,不比财富,不比身体,要比快乐、比轻松、比谁活得自在。“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

  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

  人在愉快时,机体分泌有益的激素、神经递质,有些酶的活性也增加。这些物质可以增加神经的兴奋性,调节脏器的功能,增强体质。所以说,开心也是药,那么,开心药在哪里?

  一个和睦的家庭,是维持健康极其重要的条件。

  恩爱的夫妻生活,能带来许多的乐趣,也是健康的重要支柱。调查发现,缺乏伴侣的孤独的健康者,在10年左右时间内死亡的可能性是其他同样健康人的两倍。

  助人为乐。

  积极发挥余热,为社会作贡献。比如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参加社会慈善活动,能让人开心。那些认为对所充当的重要社会角色感到心满意足的老年人,一般寿命都比较长。

  自娱为乐。

  不少老年人喜欢聚在一起唱唱歌、跳跳舞。在歌声中,心灵得到净化,尤其是当年的老歌,能带来美好回忆,能激起对生活的热爱,是特别好的保健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