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大医精诚

荐读!古代名家医案按语赏析

发布日期:2025-04-18 16:44: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浏览次数:- 字号:

  • 医案按语的写法没有固定的程式,要点是阐发奥义、精切中肯,羽翼医案,与其浑为一体。

  • 医案是告诉读者“怎样”做的,而按语则是回答“为什么”这样做的,将辨证的关键、用药的精妙之处一一呈现,从而给人以启示。

  图片

  01

  《评选静香楼医案》

    原文  

  中气虚寒,得冷则泻,而又火升齿衄。古人所谓胸中聚集之残火,腹内积久之沉寒也。此当温补中气,俾土厚则火自敛。处方:四君子汤加益智仁、干姜。

  诒按:议病立方,均本喻氏,近时黄坤载亦有此法。

  邓评:辨真假之关键处,学者最宜留意。若属夫肾者,又须八味丸治之。干姜宜易炮姜。

  解析:《静香楼医案》系清代医家尤在泾所著,尤氏乃一代名医,所著《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等均为传世之作,其医案不同凡响。本案“得冷则泻”是主症,“中气虚寒”是主因,土中原藏真火,沉寒久积腹中,逼迫虚阳上浮,是以“火升齿衄”。可知此证寒是真寒,热是假热。换言之,“火升齿衄”乃中寒所致。尤氏辨证精当,不为假象所惑,与四君子汤加益智仁、干姜切中病机。

  清代医家柳宝诒的按语很简洁,显示其深厚的学术素养,说尤氏“议病立方,均本喻氏”,指出此案的学术渊源所在;又说“近时黄坤载亦有此法”,为尤氏的立法用药作佐证。喻嘉言在阐述《伤寒论》“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时云:“水土同出一源,冬月水暖,则土亦暖;夏月水寒,则土亦寒;所以土寒则阴内阳外”(《医门法律》),当用四逆辈温土之法。本案“得冷则泻”与“自利不渴”同类,是阴寒在内;而“火升齿衄”,乃是“阳外”的表现。张仲景说用“四逆辈”,示人不必拘泥四逆汤,应视症情轻重斟酌变通,此案并非四逆汤适应证,但“温土”大法不离。于此可见尤氏此案的立意,上承仲景,近宗喻氏。柳氏此说有一定的见地。清代医家黄坤载认为:平人下温而上清者,在乎中气之善运,因为“脾升则肾肝亦升……胃降则心肺亦降……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若湿阻中焦,升降反作,则生病变,并立黄芽汤(人参、茯苓、干姜、炙甘草)以治之(《四圣心源》)。观此证乃上热下寒,方意近似,柳氏进一步提示读者。

  从“诒按”可见,如果柳氏不博览群书,读尤氏此案就不能触机即发,产生这样的联想。惜乎语焉不详,让人读后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如能做到简洁而不失疏漏,详明而不失累赘,这样的按语就更好了。

  邓养初乃柳氏的入室弟子,学验俱丰,见解独到,时见青蓝之胜,令人击节。邓氏告诫后学,临证识别证候的真象与假象至关重要,又谓:“若属夫肾者,又须八味丸治之。”说明厚土敛火之法,适用于脾阳虚之候,若肾虚火不归源,下寒上热,当予八味丸之属,进一步开阔了读者的思路。邓评的最精彩之处,是指出此证用干姜不如炮姜熨帖。盖干姜温散,炮后辛味略减,兼有敛摄之功。脾虚虚火上浮,用炮姜可以摄火,且炮姜还有止血作用,于此证之“齿衄”有兼治之功。写按语不要一味“拔高”,或过多溢美之词。白璧微瑕在所难免,更何况见仁见智,力量源于学术本身而非夸张的言辞。各抒己见,争奇斗艳才能促进学术的发展与繁荣。

  02

  《临证指南医案》

    原文  

  徐氏,经候适来,肢骸若撤,环口肉瞤蠕动,两踝、臂、肘常冷……因惊肝病,木乘土位,以致胃虚,初则气升至咽,久则懒食脘痞,昔人有治肝不应,当取阳明,阳明不阖,空洞若谷,厥气上加,势必呕胀吞酸,然阳明胃腑,通补为宜,刚药畏其劫阴,少济以柔药,法当如是。处方:人参二钱, 半夏(姜汁炒)三钱, 茯苓三钱,淡附子七分,白粳米五钱,木瓜二钱。

  按语:胃虚益气而用人参,非半夏之辛,茯苓之淡,非通剂矣。少少用附子以理胃阳,粳米以理胃阴,得通补两和阴阳之义。木瓜之酸,救胃汁以制肝,兼和半夏、附子之刚愎,此大半夏与附子粳米汤合方。

  解析:此案的按语意在阐述方义。因为患者的病证、病机和治法,案中均已阐明,唯何谓通补阳明?何谓刚柔相济?用药寥寥六味究竟有何深意?恐读者不明,故加“按”以阐释之。患者因惊而致肝病,适值经期,经血下注冲任,肝血不足。肝体愈虚,肝用愈强,横逆犯胃,初则气升至咽,继则懒食脘痞,乃至呕胀吞酸。当下胃气虚衰,胃降失和,若一味养肝疏肝,不能救胃气之虚,中虚则无以制木宁风,此即案中所谓“阳明不阖,空洞若谷,厥气上加”,以空谷生风也。古人谓治肝不应,当取阳明,其义在此。然而六腑以通为用,顺其性而补之是谓“通补”,与五脏藏精气而不泻,法当守补有间。人参益中气之虚,其性守中;半夏之辛,通降胃气,和胃制酸;茯苓之淡,流通气化,兼化饮邪;人参得半、苓之助,补而兼行,得通补之意。附子益阳气,此证若用大量恐其劫阴,故用少量以助胃阳;粳米补气生津,且稼穑作甘,为胃所喜,正是养胃阴之妙品,在通补中加此二味两和阴阳,立意甚超。但肝木作祟,益胃亦当制肝。叶氏妙用木瓜,取其既能养胃,且气香,能疏气消胀;味酸,能敛肝阴、泄肝阳;质柔,兼和半夏、附子之刚愎,是谓刚柔相济,立方无懈可击。最后点明,此方系由仲景大半夏汤、附子粳米汤化裁而成,用成方当知变通,叶氏的心法于兹可见。

  在整理先贤或当代名老中医医案时,常会有如何解释方义的问题,尝见先解释药性,征引从《本经》到历代本草以及现代实验研究的一些论述,然后加以归纳总结,这并不错。但一些常识性的内容读来令人索然无味,遑论探求组方的精义。试看此案的按语,并没有引文,而是出于对药性总体的把握,着重阐述在本方中的意义,这才是读者最想知道的。药是正用?是反用?是借用?又如何活用?乃至出神入化,应当在这些方面多着笔墨。读诸家本草是一个“学”的过程,联系实际出于己而笔之于书,是一个“化”的过程,食而不能化,终不过是依样画葫芦而已。当然,这不是说不要引文,关键是引用得当,与正文呵成一气,能为自己的立论作注脚,使其更具说服力,才有必要征引。绝不能为引而引,游离主题。《医宗金鉴·伤寒论注》谓:“《伤寒论》后汉张机所著,发明《内经》奥旨者也。并不引古经一语,皆出心裁,理无不该,法无不备。”其言甚是,值得深思。

  中医制方有严谨的法度,约而言之:奇正相生,有制有约。正,言其常,所谓“有制之师”;奇,言其变,借重某药的特殊作用,绝无牵制,单刀直入,以奇兵胜之。奇正相生,应变无穷。徐灵胎云:“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医学源流论》)其言深得制方之三昧。叶天士毕生忙于诊务,甚少著述。《温热论》乃叶氏游洞庭山,门人顾景文随之舟中,以当时所语信笔记录而成。《临证指南医案》则系华岫云采辑分类,与诸位同学共同编按而成。观此案的按语,确是大家手笔,恐非叶氏不办,殊堪珍视。

  03

  《名医类案》

    原文  

  江应宿治中年男子,患心脾痛,积十年所,时发则连日呻吟,减食,遍试诸方罔效。诊之,六脉弦数(弦数火郁),予曰:此火郁耳,投姜汁炒黄连、山栀泻火为君;川芎、香附开郁,陈皮、枳壳顺气,为臣;反佐以炮姜从治(从治妙),一撮而愈。再予平胃散加姜炒黄连、山栀、神曲,糊丸,一料刈其根,不复举矣。

  解析:此案的夹注只有七个字,堪称简洁的典型。文辞虽简,但提示脉象是辨证的关键,指出以热治热的“从治”乃制方的奥妙所在,文简义深甚为高明。此证古人称为心脾痛,实即胃脘痛,以属寒居多,但“积十年所”,寒郁则化热。何以知之?“六脉弦数”之故。弦主饮主痛,应肝;数主热,弦而且数,火郁无疑。故当发散郁火,清中定痛。黄连是泻火之要药,但用于郁火恐有冰伏之嫌,故用姜汁炒之;山栀凉而能散,是治疗郁热胃痛之要药,连、栀并用,泻火之功更优。火因郁而生,不理气则郁不解,郁不解则火不散,故又用陈皮、枳壳畅利气机,川芎伍香附开发郁结。芎、附伍山栀乃越鞠丸之配伍方法,不仅能解气郁,还能解血郁;不仅能清胃脘郁热,还能清肝经郁火。立方至此,以可应病。但江氏还以炮姜作从治,将立方推向更高的境界。就此证而言,以寒治热是正治,以热治热是从治。从治具反佐之义,但又不等同于反佐,反佐义窄,从治义宽。郁火殊甚,恐其格拒,格拒则药力不能入,徒劳无功,于是以热治热,顺从病气诱之导之。案中夹注说用炮姜“从治妙”,妙就妙在这里。

  火有实火、虚火之分,实火宜泻虚火宜补几成定律,然而有时虚火实火交相为患,很难截然分开。须知壮火不可有,少火不可无,无火则化机息矣。火得其平则治,不可过亢而已;体虚火盛,切不可一味泻火,还当敛摄其火,以全生气,此案用炮姜殆有此意。炮姜还能制连、栀之寒,有助于增进食欲,热无格拒则药力能入,入则寒热调、阴阳和,痛立止矣。

  此案体现了理、法、方、药的一致性,影响颇深,为后世医家治郁热胃痛所取法。例如清代医家张璐《张氏医通》清中蠲痛汤(姜汁炒山栀、炮干姜、川芎、姜汁炒黄连、橘红、醋炒香附、苍术、神曲、生姜、大枣),即与其一脉相承。案中的夹注很得要领,可以醒目,读者不致草草读过。惜乎过简,不能畅发其义,是美中不足之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