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品正 国医大师(1938.10-)
廖品正认为中医治疗内障眼病应以辨证论治为本,立足阴阳和抟,从调脏腑、理气血、通络开窍三方面入手,治疗过程始终要注重视功能的保护,合理把握、适度调整,则其效可彰。
立足“阴阳和抟”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素问·生气通天论》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指出人体阴气平和,阳气固密,两者相互调节而维持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对眼而言,《灵枢·大惑论》谓:“阴阳和抟而精明。”张隐庵注:“火之精为神,水之精为精,精上传于神,共凑于目而为精明。”说明阴阳和抟,交互作用才能形成视觉。 一旦体内、外某些因素导致机体阴阳失衡、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精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可导致视觉失常。譬如《医学纲目》在“耳目受阳气以聪明”中说:“人之耳目,犹月之质,必受日光所加始能明,……是故耳目之阴血虚,则阳气之加无以受之,而视听之聪明失。耳目之阳气虚,则阴血不能自施而聪明亦失。” 廖品正认为形成视觉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有四:一为眼珠结构完善;二为目络中精、气、血、津液充足流畅;三为外借光照;四为内赖神识主导。前二者为体,有形有质,其性属阴,以水为主;后二者为用,光照神识,其性属阳,以火为主。阴阳水火四者体用结合,相互维系,共成视觉,缺一不可。 根据《灵枢·大惑论》“阴阳和抟而精明”的理论,廖品正认为内眼组织结构精细脆弱,其阴阳较之外障眼病更易失衡,发病常见易虚易实、虚实夹杂、虚多实少、实多虚少,治疗上若稍有偏颇,则阴阳失去“和抟”。因而临床治疗内障眼病主张既不宜过用滋补,又不能一味攻伐,应以攻邪为主,兼以扶正,或以扶正为主,兼以攻邪。 治标攻邪宜中病即止,并当留意顾护正气;固本扶正亦不可太过,还应避免闭邪遗患。遣方用药力求恰到好处,攻不伤正、补不滞涩、止不留瘀、寒不凝敛、热不伤阴动血。另外要考虑用药剂量、疗程,相互配合才能达到“阴阳和抟而精明”的目的。 五轮学说中瞳神为水轮,内应于肾。因为肝肾同源,故发病常责之于肝肾。但廖品正认为,瞳神疾病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除与肝肾密切相关外,和其他脏腑以及气血津液的关系也很密切。内障眼病多因五脏功能失调所致。 《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说:“瞳神乃照物者,...... 乃先天之气所生,后天之气所成,阴阳之妙用,水火之精华,血养水,水养膏,膏护瞳神,气为运用,神则维持。”瞳神的视觉功能,不仅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而且与神、精、气、血、津液息息相关。“气之所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景岳全书·杂证谟》)。廖品正认为气之于眼,亦同此理。 廖品正将气与眼的关系归纳为三个方面: ①温养作用。眼受五脏六腑之精气温煦和濡养,才能维持眼内外各种组织的正常功能。其中瞳神“乃先天之气所生,后天之气所成”(《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所受精气充足方能视物辨色。 ②推动作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能推动精、气、血、津液等源源不断地运行至头,入目养窍。《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谓“目之经络中往来生用之气”为真气。真气冲和流畅,则目视精明;若有亏滞,则能引起眼病。不过,目中真气的运动又与肾气的盛衰、脾气的升降、心气的推动、肝气的疏泄、肺气的敷布密切相关,不可孤立看待。 ③固摄作用。真气充足,固摄有力,则行于目中经络之血不会外溢。此外,气的固摄作用还关系到瞳神的聚散。古人认为瞳神为水火之精华,由肾精胆汁升腾于中,元阳真气聚敛于外而成,故倪维德《原机启微》说:“神水(指瞳神)亦气聚也。”顾锡《银海指南》中也指出:“气不裹精”则“瞳神散大”。 廖品正认为就以血对眼的重要而论,由于血能载气,津液亦是流动于脉管内的重要成分,气、血、津液同行于脉中,周流全身,不仅保证了眼部供血充足,而且能使眼部得到气和津液的营养。 至于流注于眼中的血液,古代医家称之为“真血”。《审视瑶函》谓:“真血者,即肝中升运于目,轻清之血,乃滋目经络之血也。”而且还指出:“血化为真水,升运于目则为膏汁”。由于血养水,水养膏,膏护瞳神,才维持了眼的正常视觉功能。 所以说眼与血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血与瞳神的关系。正如《审视瑶函》所谓:“夫目之有血,为养目之源,充和则有发生长养之功,而目不病;少有亏滞,目病生矣。” 廖品正治疗内障眼病,注重调脏腑、理气血。“调”意在临证分虚实,虚证一般多从补肝脾肾、养阴血、益精气方面着手;实证则多从清热泻火、利湿祛痰、疏理肝气着手。“理”意在临证正确使用益气、行气、降气、补血、活血、止血、凉血的治疗原则。廖品正认为眼为苗窍,瞳神脉络尤为精细,切不可一味行气活血、活血化瘀、凉血止血,以气血调达为目的,理气血勿偏倚。 重视通络开窍 廖品正认为,视觉活动的形成除需阴阳水火体用结合相互维系外,还与上通于目的脉道孔窍是否畅通密切相关。《审视瑶函》指出:“眼乃五脏六腑之精华,上注于目而为明。如屋之有天窗也,皆从肝胆发源,内有脉道孔窍,上通于目而为光明。 如地中泉脉流通,一有瘀塞,则水不通矣。……至目日昏,药之无效,良由通光脉道之瘀塞耳。”脉道,即经络;孔窍,指目中玄府。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玄府者,谓玄微府也。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 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由上可知,目中玄府与经络共同构成之通道,在视觉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若经络畅达、玄府通利,则气血精华上注而目视精明;若经络滞涩、玄府闭密,则气血精华郁遏而目暗不明。因此,内障眼病临证需重视通络开窍。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