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伏邪的致病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本文总结任继学从伏邪论治出血性中风的学术观点、用药特点。内伤伏邪之伏热(火)、伏痰、伏瘀在出血性中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均占有重要地位,痰、热、瘀三种伏藏邪气隐匿于脑髓,遇其他诱因导致出血性中风的发生或反复发作。任继学认为在出血性中风的治疗上,不仅重视给伏热(火)、伏痰以出路,而且重视伏瘀的祛除,针对祛除脑髓伏瘀的方药,提出以破血化瘀、泻热醒神、化痰开窍为法,以三化汤或抵当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
关于伏邪所藏匿的部位,各家说法不一,有潜伏肌骨、足少阴肾、膜原、少阴血分之别。关于伏邪致病特点,杨霖等总结为六大特性:即虚处受邪,伏邪伤正;伏邪日久化热;易致痰浊、血瘀;挟湿化饮;其性善行、易于流散;伤阳耗阴、噬气血,致体枯极。关于伏邪疾病的治疗,冮顺奎等指出应“专药向导,直捣募原”。 任继学认为出血性中风无论是发病还是复中,伏热(火)、伏痰、伏瘀在其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出血性中风虽然表现的是血溢于脑脉之外,但究其根本原因则是由于热(火)、痰、瘀潜伏于脑髓,稽留不去,从而导致了出血性中风的发生及复发,同时也作为病理产物影响着病情轻重及疾病预后。基于以上认识,对于出血性中风的治疗,祛除以上三种伏邪势在必行。任继学提出,病在急性期,治则以通为主,应用破血化瘀、泻热醒神、化痰开窍法治疗即是祛除藏匿伏邪的具体体现。 邪之出路不外以下五个方面:或从汗(皮肤)而解,或从大便而排,或从小便而泄,或从口鼻而出,女性多一条从月事而下的途径。任继学认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应以通为用,发病3~7天内,伏邪较盛,只有猛峻之药方能急祛之。对于发病3天内的患者,以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化汤(大黄10g,枳实15g,厚朴15g,羌活10g)加生蒲黄15g,桃仁10g,煨皂角5g,水煎口服,取大便利,目的是导热(火)、痰、瘀邪由大肠便而出,见利停用后以抵当汤接续治疗15天,继续用补阳还五汤减黄芪加生蒲黄等化瘀之品,服用2周。对于烦躁不安、神昏等,同样注重化瘀、泻热、化痰以祛邪的思路。现代实验研究亦证实,抵当汤及其成分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大黄 诊断:(血瘀痰热腑实型)出血性中风,中脏腑。 治则:破血化瘀,泻热醒神,通腹泻浊。 方药:三化汤加减。药用大黄10g,枳实15g,厚朴15g,羌活10g,生蒲黄15g,桃仁10g,煨皂角5g。1剂,每2小时1剂,水煎鼻饲。3.5小时后,患者大便1次。 更换处方:烫水蛭5g,虻虫5g,桃仁10g,大黄3g。2剂,水煎每6小时鼻饲1次。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9月18日二诊:神志渐清,头痛明显减轻,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可进行言语交流,躁动明显减轻,鼻饲饮食,眠可,小便色黄,大便偏干,每日1行。余查体同前。舌体瘀斑,苔黄厚而干,脉弦滑有力。方药:烫水蛭5g,虻虫5g,桃仁10g,酒大黄3g,玳瑁3g,豨莶草20g,酒川芎10g,胆南星3g,炒莱菔子20g,瓜蒌30g,黄芩15g。5剂,水煎服,每日3次。继续配合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 按:火热之邪伤人最速,气郁化热(火),气血逆乱,邪气积聚导致炼津为痰,或气机不顺而为风,夹痰上犯,或阻滞气机,血行不畅而为瘀。《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怒则气上。”本案患者大怒之后,导致气血上攻,肝火暴亢,夹痰上蒙清窍,故神志模糊、头痛、躁动不安;气血逆乱,血瘀凝滞脑脉,故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能。膀胱失于元神固摄,故小便失禁;小便色黄、大便秘结均为火热亢盛之象。《素问·五脏别论》曰:“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初诊之时,痰、热、瘀邪犯乱于内,魄门失职,故给予破血化瘀、泻热醒神、通腹泻浊之法,投以三化汤加减。三化汤可轻下热结、除满消痞,方中生蒲黄、桃仁主以化瘀,兼以通腑;煨皂角开窍祛痰,散结通便。服药3.5小时后,腑气见通,但伏邪难以速去,故每6小时鼻饲1次抵当汤,以破血化瘀、泻热醒神。 至二诊则魄门开阖趋于正常,腑气以通,但仍见小便色黄、大便偏干、舌体瘀斑、苔黄厚而干等痰热瘀邪胶着之象,故以抵当汤破血化瘀、泻热醒神,玳瑁咸寒,助抵当汤清热平肝;川芎理气活血,酒制则助其上行头面;胆南星、瓜蒌、炒莱菔子合用,起理气清热、息风化痰之效;黄芩苦寒,清胃肠湿热,以助清热化痰之力;豨莶草苦寒,清利湿热,通经活络。诸药合用,使气机调达,瘀血得祛,热邪得散,痰浊无源而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