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光 国医大师(1932.12-2015.5)
郭子光,首届国医大师,曾任成都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现将国医大师郭子光治疗胃炎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仁。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临床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其形成因素较多,物理、化学、生物(如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等)种种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胃黏膜都有可能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
中医对本病的辨治,常可获较为满意疗效。郭老经多年的临床观察,认为慢性胃炎活动期其舌苔厚腻者多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认为是湿热所致。其中苔黄滑厚腻者为热偏盛,苔白滑厚腻者为湿偏盛。前者为肝郁气滞,湿热中阻证,用郭老自拟经验方作基础方颇效,亦可用黄连温胆汤加瓦楞子、槟榔、延胡之类;后者为肝郁气滞,脾湿气郁,上方去黄连加吴萸、丁香亦有良好效果。瓦楞子有较强的制酸作用,若不泛酸、胃脘部无烧灼感(胃酸刺激),或检测胃酸缺乏者当去之。郭老本上述思路和经验方加减,治疗慢性胃炎以百例计,大多能得心应手,获得效果。
( 验案举例 )
● 例1:慢性浅表性胃炎
唐某,男,时年31岁,出租车司机。1998年5月15日初诊。
病史:两月前因胃脘部疼痛、胀满、嗳气、泛酸,去某省级医院诊治,做胃镜等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用庆大霉素、青霉素等内服半月余而缓解。1周前因饮食不慎,胃痛胃胀又复发,自购三九胃泰、胃复康等药服用,未效而来求治。
现症:自诉胃脘部胀满难受,食后更甚,因胀致痛,嗳气泛酸,嗳气后稍觉宽舒,胃脘部烧灼样感觉,恶心欲吐,饥饿时胃痛甚,口苦,心烦渴不思饮,二便尚可。查其形体尚壮,面色红润,痛苦病容,胃脘部轻度压痛,舌尖红,苔黄滑厚腻,脉弦滑。
辨治:肝胃不和,湿热中阻,以致气机郁滞,升降不利,而作胀、作痛、作呕。其中湿热遏郁比较突出,肝郁气滞次之,胃气不和又次之。故治当以苦辛通降,清化湿热为主,佐以疏肝和胃,用郭氏自拟经验方(慢性胃炎湿热型基础方):黄连12g,法夏15g,川楝子(炒)15g,白蔻(后下)15g,香橼15g,枳壳15g,白芍15g,神曲15g,生姜15g,槟榔20g,谷芽20g,瓦楞子(煅)30g。1日1剂,分3~4次服。忌辛辣,进软食,勿过饥过饱。
6月21日二诊:上方已服4剂,颇有效,目前已不痛不胀,也不恶心,唯胃脘部偶有烧灼感,也时而泛酸、嗳气。查其黄滑厚腻之苔退去大半,脉平。是湿热已清而未尽,肝胃气顺而未复原。上方去川楝、香橼、生姜,减白蔻为10g,服4剂痊愈。
● 例2:慢性浅表性胃炎
杜某,男,时年52岁,经商。1998年10月5日初诊。
病史:自诉胃脘部疼痛、胀满反复发作已几年,在某省级医院做过多次胃镜等检查,均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兼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经抗生素等治疗缓解以后又复发,乃自购三九胃泰、胃复康等药服用,初可暂缓胃部胀满,渐无效。体力日差,疑虑癌变,乃又去省医院检查,诊断依旧,但有中度肠化现象,排除了胃癌。鉴于西药效果不好而来求治。
现症:胃脘部隐隐作痛,胀满突出、食后更甚,食欲不振,胃脘部冷凉,嗳气,偶有恶心之感,口黏腻,疲乏,溲清便溏,睡眠尚可。查其形体瘦长,面色萎黄无华,精神不振,唇甲淡白,触其上腹柔软不温而轻微压痛,舌质淡白满布白厚润滑之苔,脉濡弱。
辨治:肝胃不和,中焦虚寒,脾湿气滞,运化呆钝,以致水谷纳少,气血生化乏源而气血两虚。治当调和肝胃,温中祛寒,芳香化湿,行气宽中,推动运化,使之能纳水谷则气血自生。
处方:丁萸理中汤加味。丁香10g,吴萸10g,砂仁10g,白蔻10g,广香10g,肉桂10g(以上均后下),干姜15g,制附片(先煎30分钟)15g,法夏15g,枳壳15g,槟榔15g,香橼15g,神曲15g,党参20g,白术20g,谷芽20g。1日1剂,分3~4次服,嘱其软食,并停服其他药物。
上方连服1月余,其间复诊数次,均本上方加减,如胃中无凉感时去制附片、肉桂,胀满明显减轻时去广香、枳壳,白厚苔减退时去白蔻、法夏等,其中丁萸理中汤加槟榔等药始终未变。病情逐日缓解,主要表现在饮食渐增而不觉胀满,同时体力日增,胃部症状消除。嗣后,患者间断性地服药巩固。半年后,患者送其妻来诊病,自诉一直未复发,饮食甚香,其形体与初诊时相比,已判若两人。
【按】:郭老经验,慢性胃炎与溃疡病(无出血者)可以通治,偏湿热者,用慢性胃炎经验方(如例1);偏寒湿者用上述丁萸理中汤加味(如例2)。此两例均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而上述两方中所用的黄连、槟榔与丁香、吴萸,对幽门螺杆菌都有很强的抗抑作用,故其疗效显著。这是应用现代研究结果之例。
● 例3:慢性浅表性胃炎
戢某,男,时年28岁,职员。2002年6月20日初诊。
病史:患者自诉胃部不适欲呕1年余,近月来加重,成天都觉恶心欲呕,有时干呕,有声无物,有时则有少量食物涎液吐出,心烦不适,但头不眩晕,眠食二便正常。去某巿级医院检查,报告肝功能正常,胃镜查出有浅表性胃炎。
现症:症如上述,其他无不适情况。查其形体壮实,精力充沛,情绪略有忧郁流露,舌苔薄而黄干,脉弦滑。
辨治:认为是比较单纯的中焦蕴热,胃失和降所致。当清热和胃治之,欲取速效,采取内治与外治结合进行。内治用黄连温胆汤加味,外治用穴位敷贴疗法。
处方:
(1) 黄连10g,竹茹15g,法夏15g,陈皮15g,茯苓15g,枳壳15g,代赭石(布包煎)25g,生姜15g,甘草5g,谷芽20g。2剂,1日1剂,每剂煎2次,首次煎10分钟,第2次煎20分钟,两次药液混合,分3 次服,每次服药均少量频服,使胃气和再服,切勿将1次药大口吞下,以免将药液呕出。
(2) 法夏10g,生姜20g,共捣成饼敷于中脘之上,纱布覆盖,胶布固定,1日1换。
3天后再诊,述上方服1剂,外敷1次,其恶心欲呕及心烦等症状即消失,患者前来求根治之方。嘱以上方重复2剂即可。
【按】上述病案反映了郭老临床治疗本病的丰富经验和手段,除了用中医传统的清热、化湿、理气、温阳、祛寒等治法外,也用微观辨证方法抑菌、制酸;除了用常用的内服治疗方法外,也用外治方法;除讲求辨治的准确外,还需注意细致的煎服药等调理方法,对于慢性疾病的辨治颇有意义。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治疗方案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完全照搬本案中的治疗方案。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