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惠民 全国名中医(1935.2-2023.3)
聂惠民,全国名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工作,为著名中医伤寒学家、临床家,临床善用经方辨治疑难杂病,疗效卓著。先举聂教授临床验案四则,以飨同仁。
医案一
张某,男,时年35岁,2009年3月27日初诊。患者数年前开始出现阵发性腹痛,西医诊断为胆囊息肉、胆石症,行胆囊摘除术后,腹痛仍未好转,因患左肾结石,曾进行过体外碎石术。现西医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治疗后效果不佳,故求治于中医。现阵发性腹痛,痛甚时不能忍受,排便前疼痛尤为显著,睡眠不佳,食纳尚可,面色晦暗,唇色紫暗,舌红、苔淡黄,脉沉弦。
诊断:(肝胆气郁,脾络不和型)阵发性腹痛(西医称为肠易激综合征)。
治则:疏肝解郁,和络止痛。
方药用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生姜3片,生晒参3g,炙黄芪20g,炙甘草5g,炒白芍20g,炒枳壳15g,香附12g,延胡索10g,佛手12g,生龙牡各30g,炙鸡内金30g,丹参15g,炒枣仁20g。14服,日1服,水煎服。
4月9日二诊:服上方后,腹痛轻微,因食不慎,腹部仍有不适,便前腹痛消失,气色转佳,舌质略暗,舌苔转薄,脉沉弦。前方去延胡索加炒白术,继服14服,以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腹痛已愈。
按: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第96条,是治疗少阳病之主方。其或见症中有“腹中痛”,病机为少阳不和、肝胆气郁、横逆犯脾、脾络不和,仲景治用原方去黄芩之苦寒,加芍药于土中泻木以止腹痛。本案患者腹痛日久,舌红、苔淡黄,脉沉弦,说明肝胆气郁已经化热,故聂惠民未去黄芩,且酌加丹参、香附、炒枳壳、延胡索、佛手等行血理气、和络止痛;炒枣仁、生龙牡以养血、重镇安神。服用2周之后,腹痛减轻,气色转佳,舌质略暗,舌苔转薄,为药已中病,但因食不慎,腹部仍有不适,故去延胡索加炒白术以益气健脾,培土达木,后服14服而收功。聂惠民常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脾不调之腹痛,每获良效。本案也说明聂惠民尊古而不泥古,更注重灵活应用。
▲柴胡
医案二
秦某,女,时年31岁,2005年1月28日初诊。自述习惯性便秘历时5年,始于产后,大便干燥如球状。现每日服用排毒养颜胶囊已有3年,有时尚需添加服用芦荟胶囊才能使便下。刻见大便干燥,腹部胀满,时时作呕,睡卧不安,纳谷不香,乏力困倦,时有头晕、头痛,面色萎黄,苔薄,脉沉弦细。
诊断:(肝气郁结、阴血不足、肠道干燥型)便秘。
治则:解郁通腑、滋养阴血。
方用大柴胡汤加味: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杭白芍15g,炒枳壳10g,太子参20g,熟大黄6g(后下),川朴10g,炙甘草5g,天冬、麦冬各15g,当归15g,杏仁10g,桑葚子15g,炒枣仁15g,夜交藤15g。7服,日1服,水煎服。
2月4日二诊:服上方后腹胀减轻,但大便干燥,仍需要服用排毒养颜胶囊,口干,眠差,苔淡黄,脉沉弦。依前法以生大黄6g易熟大黄,另去杏仁,加桃仁10g,郁李仁12g,知母10g。14服,日1服,水煎服。
2月18日三诊:服上方14服后,大便转和(2日1行),且不需服用排毒养颜胶囊,睡眠转佳,时有腹胀,舌苔渐退。仍以前法调理,在二诊方的基础上去法半夏、生大黄、桃仁,炙甘草易为生甘草5g,另加川芎6g,生熟地各12g,炒麦芽15g,又坚持服药调理月余,大便调和(日1行),腹胀消除。
按:大柴胡汤见于《伤寒论》第103条,为治疗少阳兼阳明里实证的主方,聂惠民常用该方治疗肝胆气郁兼阳明燥结所致的便秘。该患者便秘始于产后,又见面色萎黄、头晕、头痛、脉沉弦细等症,血虚之象明显,故聂惠民用大柴胡汤佐加天冬、麦冬、当归、杏仁、桑葚子等滋阴养血之品。二诊腹胀虽然减轻,但大便仍燥,仍需要服用排毒养颜胶囊,且舌苔淡黄,脉沉弦,故聂惠民用生大黄易熟大黄来加强泻热,同时加桃仁、郁李仁、知母,以增强滋阴润燥的力量。三诊时,因大便转和,亦不需服用排毒养颜胶囊,故去苦寒败胃之生大黄、温燥之法半夏,另加川芎、生熟地等滋养阴血、理气活血之品,结果患者持服不辍,又调理月余大便恢复正常,5年苦疾终告痊愈。半年后随访,大便一直正常。
▲麦冬
医案三
王某,女,时年48岁,2004年8月26日初诊。患者直肠癌术后(直肠大部切除)1年余。3个月前,出现下利日十余行,甚则食后即泻,经某医院内窥镜检查:距肛门5~6cm处的断端吻合口轻度狭窄,吻合口及肛管端可见黏膜红斑性糜烂、充血、水肿,吻合口小肠侧可见表浅溃疡形成,表面覆有白苔。诊断为①小肠末端溃疡;②吻合口炎;③肛管炎。采用中西药治疗,久久未愈,经人介绍专程来京求治。刻诊见下利、便脓血,日渐加重,甚则昼夜皆利,完谷不化,夹有脓血,小便略频,日三四次,神疲乏力,食纳甚少,小腹隐隐作痛,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呈营养不良状,舌略红、苔薄干,脉沉弦。
诊断:(少阴阳衰阴盛、下焦不固型)泄泻(西医称为①小肠末端溃疡;②吻合口炎;③肛管炎)。
治则:温阳固脱,涩肠止利。
药用桃花汤加味:干姜10g,赤石脂15g(先煎),生、炙甘草各3g,猪苓、茯苓各15g,莲子肉12g,焦神曲20g,炙黄芪10g。7服,日1服,水煎服。另用西洋参5g水煎饮服,并嘱频服米汤。
9月5日二诊:服药1周,诸症大减,下利次数减少,食欲好转。嘱患者回当地买药,继服原方7服,以资巩固。
按:桃花汤见于《伤寒论》第306、307条,为治疗少阴虚寒下利证的主方,主症包括“下利、便脓血、腹痛”等。本案患者临床表现的下利日十余行,完谷不化,夹有脓血,神疲乏力,食纳甚少,小腹隐隐作痛等,与桃花汤证相符,属少阴阳衰之下利证,故聂惠民用此方加味以温阳固脱、涩肠止利治之。方中酌加猪苓、茯苓、莲子肉健脾利湿;炙黄芪助干姜补虚温中;焦神曲健胃消食;甘草生炙同用,既可补中缓急,又可清热,使炙黄芪、干姜之温热不过,可谓妙用;西洋参补气养阴以培元;频服米汤,可以补益脾胃。由于药机合宜,故仅服药1周,诸症大减,疗效颇佳。
▲茯苓
医案四
李某,女,时年28岁,2007年10月26日初诊。自述呕吐3个月。患者3个月前开始出现呕吐,甚则食入即吐,每日达7~8次。胃镜显示: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B超检查:肝胆脾胰均未发现异常。曾服用西药(具体药物不详)治疗效果不佳,前来求治于聂惠民。刻见食入即吐,反酸,纳谷不香,胃脘不舒但不痛,大便正常,舌质略红,脉沉弦。
诊断:(脾胃不和、胃气上逆型)呕吐(西医称为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
治则:燮理脾胃,降逆止呕。
药用橘皮竹茹汤合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味:陈皮10g,竹茹10g,西洋参3g,生甘草6g,干姜6g,黄芩10g,黄连6g,柴胡10g,炒白芍15g,川朴10g,香橼10g,苏子、苏梗各10g,煅瓦楞30g(先煎),炒神曲15g,砂仁6g(后下)。7服,日1服,水煎服。
11月2日二诊:3服后呕吐便止,胃脘略有不适,食纳尚可,余症如前,脉沉弦细,苔薄。药已中的,二诊方基础上增损。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生姜3片,西洋参3g,炙甘草5g,瓜蒌皮15g,黄连6g,当归15g,炒白芍15g,川朴12g,炒枳壳10g,苏子、苏梗各10g,香橼10g,炒神曲15g,煅瓦楞30g(先煎),砂仁6g(后下)。14服,日1服,水煎服。
11月16日三诊:服上方14服后,胃脘转和,食纳亦增,大便1日1行,仍依前法再服7服以善后收功。后追访半年余,呕吐未再复发。
按:橘皮竹茹汤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治胃虚有热之“呕哕”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见于《伤寒论》第359条,治胃热脾寒之“寒格”。食入口即吐。本案主症为呕吐,病程已有3个月,说明病者脾胃已虚,升降功能失常,胃气上逆,况其舌质略红,知夹有热象,故聂惠民治用橘皮竹茹汤和胃降逆,益气补中;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清上温下,恢复脾胃升降功能;另加柴胡、白芍抑木扶土;川朴、香橼、苏子、苏梗理气降逆;煅瓦楞制酸;炒神曲、砂仁健胃消食。全方共奏燮理脾胃,降逆止呕之功。仅服药3剂,呕吐即止。聂惠民对于久治不愈、中焦脾胃气虚且略偏胃热的呕吐,常用橘皮竹茹汤合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减治之,疗效甚佳。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内容选自《中国中医药报》2022年12月7日第五版,周刚、郭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