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大医精诚

国医大师皮持衡:活用三仁汤辨治慢性肾病

发布日期:2023-03-24 19:36:39 来源:本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图片

  图片

  ▲皮持衡(左一) 国医大师(1940年-)

  皮持衡,第四届国医大师,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擅长诊治中医内、儿科疾病,尤其对肾系病证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皮教授活用三仁汤辨治慢性肾病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仁。

  慢性肾病,是临床多种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红斑狼疮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迁延难愈,患者尿液和血液相关指标、肾脏病理学及影像学发现异常,或肾小球有效滤过率低于60%的肾脏疾病的统称。皮持衡认为,慢性肾病病变机理多与湿热、湿浊相关,故临床运用三仁汤为主辨治疗效颇佳。

  病因病机

  慢性肾病多属中医水肿、淋证、腰痛、关格等范畴。皮持衡在长期临床工作中发现,慢性肾病固然以正气虚损(肺、脾、肾功能失调为主)为本,但邪实的阻滞、结聚、干扰在其发展变化中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而不可忽视,其中尤以湿热、湿浊最为基本。在慢性肾病中湿热、湿浊之邪可从外感受,是致病因素;也可在病变过程中自内产生,反作用于机体而为病。两者交相作用,形成恶性循环而致病情迁延。

  图片

  湿热之邪在慢性肾病病程中极为常见。外感湿热或寒湿伤表、郁久化热;嗜食酒醴辛辣肥甘或情志不遂,酿蒸湿热;长期服用激素或过用壮阳之品致热与湿合,都可使湿热之邪侵扰而存在于慢性肾病多种病证及其不同证型、分期中。湿热交蒸阻滞,或蕴结于肺,或浸淫于脾,或损伤及肾,以致肺失治节、脾失转输、肾失开合,使津液代谢发生障碍,湿热、湿浊又自内生,形成内外合邪的复杂病况。湿邪黏滞,热邪熏蒸,热蒸湿动,湿郁热生,相互蕴结胶着,病机趋势既可从湿化寒伤阳,又可从热化燥伤阴,故治疗较为棘手。临床可见,慢性肾病病程中各种感染的发生,蛋白尿、血尿及水肿的出现,与湿热邪炽都有一定的关系。

  慢性肾病中的湿浊之邪多因脏腑功能失调而由内产生,尤与脾肾功能失常关系密切。《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运化水液,其转运输布是体内津液正常运行的关键;“肾者水脏,主津液”(《素问·逆调论》),为肺脾气化之根,肾元之气化是津液代谢的动力。若脾胃阳气虚损,失却运化转输之功,水谷精微则不从正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肾阳虚损、肾气不足,失于温煦、蒸腾,不能促进水液的清浊泌分,则水聚湿凝,均可致湿浊内蕴而因虚致实。湿浊垢秽滞着,不仅壅遏三焦水道,阻碍三焦气机气化,而且遏阻脾肾阳气,使之不能振奋,升降开合失司,水浊不泄而留滞,以至血液中的浊毒物质不能正常从肠道、小便清除。

  湿热、湿浊病机在慢性肾病病程中常并存或互相转化。湿热邪气性善弥漫、阻遏中焦,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中阳受损,体内正气亏虚而致湿浊内生;湿浊凝聚久滞,壅滞三焦、困遏下元,水液清浊难分,水湿郁久生热则湿热蕴结。由此热处湿中、湿凝成浊、湿浊郁热,湿热与湿浊相互影响、相互为患,成为慢性肾病错综复杂病机的基本环节,贯穿在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始终,使疾病迁延反复、缠绵难愈。慢性肾病临床中,神疲乏力、身重困倦,面目或肢体浮肿,口黏腻、咽喉肿痛,脘闷、腹胀食少甚至呕恶,小便混浊、多泡或有絮状悬浮,大便不爽或溏垢等症,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或缓,均是湿热、湿浊阻滞、结聚的具体表现。故应该明确提出,慢性肾病中的湿热证、湿浊证不应单纯视为标证。

  图片

  辨治体会

  三仁汤为主,随症化裁 基于湿热、湿浊是慢性肾病复杂病机基本环节的认识,皮持衡常运用三仁汤化裁,通阳化气、升清降浊、行湿清热,辨证治疗多种慢性肾病。而针对其不同原发病,又酌情灵活配伍其他方药。如慢性尿路感染者,用三仁汤配合三草(白花蛇舌草、车前草、金钱草)回毒银花汤;慢性肾小球肾炎者,三仁汤加三子(覆盆子、菟丝子、诃子)参苓白术散;肾病综合征者,加用三仙(仙茅、淫羊藿、仙鹤草)十全大补汤;红斑狼疮性肾病,加用知柏一贯煎;梗阻性肾病者,配合三金(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导赤散;慢性肾病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则以三仁汤化裁,加复方丹参滴丸、三七粉等。合用之方,每每采用隔日或隔周交替煎服之法,以便患者适用与坚持治疗。

  行湿化浊法贯穿治疗全过程 慢性肾病既以湿热湿浊蕴结、三焦气化失常为疾病全过程的基本病理变化,化湿泄浊清热、宣畅三焦的基本治法就势必贯穿始终。三仁汤之组方,用药看似平淡,却是“取轻清之品,走气道以除湿”,合众药之力,“辛开肺气宣达于上,芳化燥湿和降于中,甘淡渗湿利窍于下”,斡旋三焦,重在通行阳气,调整脏腑机能,增强抗病祛邪的能力而又以祛湿为核心,达到阳气敷布,湿浊消散、湿热清化之目的。临证时,可根据具体病证及分类的不同、上中下三焦病位的偏倾、寒热虚实情况的偏重等,灵活变通、巧妙化裁。

  活血化瘀应用始终 慢性肾病迁延日久,还常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经脉血行阻滞,出现舌质暗淡或有瘀点瘀斑、面色晦暗或暗滞、肌肤干燥粗糙、腰痛固定、脉细涩等证候,即所谓“久病入络”。故慢性肾病治疗时应用活血化瘀也必不可少,且宜早期介入并全程施用,以提升疗效和延缓肾病之进行性恶化。血瘀轻者,可治以和营通络,如当归、川芎、桂枝、茜草等;血瘀重者,则治以活血化瘀,如桃仁、红花、地龙、水蛭等。然而慢性肾病终多本虚,活血化瘀宜选用作用较缓和药物,如丹参、牛膝、鸡血藤、红花、益母草等。其邪偏湿热者,宜选性平或微寒活血药,如丹参、赤芍、蒲黄、茜草等;湿浊阻遏者,则应注意行气血化瘀滞,可选用郁金、川芎、延胡索、泽兰等。

  图片

  ▲当归

  中成药并用,提高疗效 慢性肾病病程长久,病情错综,复杂多变,用药、处方很难从一,而患者接受治疗须旷日持久,用药单一,同时汤药服用过多,增添了患者胃肠负担,会降低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皮持衡临证时常采用一方汤剂配合一二种中成药给服的方法,既减轻患者负担,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又能合理用好药、用足药,对于稳定病情、提高疗效非常有益。

  效不更方甚为重要 “效不更方”也称“守方”。慢性肾病病程冗长,其治疗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短则数十日、数月,长则逾年数载,宜守方耐心待效,不应动辄变法更方。临床应遵循以下原则守服:其一,临床症状或实验室检验改善或明显好转;其二,临床症状或实验室检验无明显改善或好转,但病情无变化;其三,临床症状或实验室检验有或增或减的变化,而病因病机如故。

  善后调理总不离脾 慢性肾病病机,始终免不了“水湿”的存在,而“脾”正是水湿输布、运化的中枢环节。故未病和脾、已病理脾、善后益脾乃为至要。其要可概括为:1、药物调理:继服治疗性药物,益气健脾,调和脾胃。虽然病情初步控制,但欲使其稳定、避免反复,一段时间(1~2年)的维持性治疗很有必要,否则疾病一旦复发,稳定与治愈将更难为之。可据其病证类型、病情轻重、体质状况,选择二三种中成药、或将获效之方药制成散剂、丸剂调治。2、饮食调养:忌食碍胃伤脾食物。饮食除了要做到优质低蛋白,忌食海鲜、豆制品类、动物内脏外,还要做到低脂、低糖、低盐,忌食辛辣、煎炸、油腻以及牛肉、狗肉、香菜等发物。3、精神情绪调节:条达肝气,以防扰“脾”。宜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作息有规律,不过劳,注意休息,节制性生活,避免受凉,保持二便通畅等。此外,实验室指标监控也很有必要。如定期复查尿液、肾功能、双肾B超等,借以了解与掌握病情动态,保障善后调理成效。

  图片

  典型医案

  黄某某,女,时年59岁,2009年6月2日初诊。述既往有尿路感染病史,发现蛋白尿已3年,尿蛋白在(+)~(++)之间。近1个月来乏力腰酸,大便时干时稀,有时尿频、尿急。检查:尿蛋白(++)、红细胞3~5个/HP、白细胞(+++)。舌暗红,有细裂、苔薄黄略腻,脉弦滑。此湿热蕴结下焦,宜清化湿热、行血和中。

  处方:方用三仁汤加减。杏仁10g,豆蔻10g(后下),薏苡仁30g,半夏10g,通草6g,竹叶10g,乌贼骨24g,茜草6g,当归20g,川芎20g,半边莲30g,白马骨30g,槐花15g。

  7月7日二诊:仍感乏力,大便日行一二次,尚成形,偶有尿频急,偶感心悸。舌暗红、苔薄黄,脉沉弦滑。检查:尿蛋白(+)、红细胞1~3个/HP、白细胞(±)。证情好转,守方去半边莲,加丹参15g,继服。

  9月8日三诊:自述无明显不适,纳寐可,小便利,大便量较少,偶有胃脘胀。舌暗红有瘀斑、苔薄黄,脉沉弦滑。检查:尿蛋白(+)、红细胞2~3个/HP、白细胞(±)。证情进一步稳定,守上方去白马骨、槐花、丹参,加鸡血藤30g。另拟一方:桃仁10g,红花6g,生地黄10g,牡丹皮10g,泽泻10g,山药10g,土茯苓30g,山茱萸15g,白花蛇舌草30g,蒲公英30g,两方隔日交替服,以巩固疗效。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内容选自《中国中医药报》2023年3月20日第五版, 傅春梅、张光荣、余俊英、曾琴 江西中医药大学,徐友妹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