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申田 国医大师(1939.3-)
孙申田,第四届国医大师,首届全国名中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我国当代著名中医针灸学家。孙申田教授专于中医针灸学、神经内科学,创新头针疗法。 ● 调神在防治疾病、诊断疾病及疾病的预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即有“粗守形,上守神”之说。 ● 针刺百会穴、情感区针刺的手法,需要小幅度、轻捻转,偶伴提插,捻转速度达200转/分钟以上,连续3~5分钟。 ● 针刺调神的关键在于手法的操作,在得气的基础上加以电针刺激效果更佳。 近年来,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癔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失眠等在内的神志病发病率逐渐增高,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对于这类疑难性神志病的治疗,孙申田教授认为,神志病的发生与脑功能失常密不可分,故临床应注重“治神”二字,强调以调神为本。 据此,孙申田根据多年临床诊疗经验,在西医诊断明确和中医辨证清晰的基础上,以辨证论治为原则,结合大脑机能定位与头皮表面投影的关系,制定出了独具特色的选穴配方方案。主方选用百会、印堂、“情感区”及“腹一区”(位于剑突下0.5寸及左右旁开0.5寸,共3穴),同时辨证配穴,穴位选取不拘常穴,施以特定的针刺手法和操作,在临床中治疗上独具匠心,屡治屡验,疗效卓著,现将其治疗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仁。 下面介绍孙申田调神益智法治疗神志病的经验体会及验案三则。 神志异常 调神为主 孙申田认为,现代中医神志疾病不应仅指现代医学精神科疾病,也应包括其他系统疾病中出现的神经精神症状。在治疗神志疾病时,调整患者的精神状态,使之恢复正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所在。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的主宰,神的物质基础是气血,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及气血的运行都受到神的主宰。神不但可以调节改善形体内环境,在调节内外环境协调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若神受损,调节机能失常,则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孙申田强调,调神在防治疾病、诊断疾病及疾病的预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即有“粗守形,上守神”之说。因此在临床诊疗中,孙申田依据“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用针之要,无忘其神”的理论,倡导防病治病先调其神,提出调神益智法。应用此法可在纠正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调节其情志,使患者保持精神愉悦的状态,治疗时往往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选穴配方 重在安神 孙申田认为,神志病多因情志失调伤及气血所致。如长期忧愁思虑,损伤心脾,致使心脾血虚,神失所养,故神不守舍、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或由肝郁化火,心神被扰,而见狂躁易怒、卧不安席;或由肾阴不足,水火不济,心火妄动,致心悸多虑、心烦不宁。概括起来,神志疾病涉及的脏腑包括心、脾、肝、胆、肾等。同时,脑为元神之府,具有统帅人体全身各脏腑的功能,故各脏腑功能失调,亦会波及脑部而出现各类神志症状。 孙申田临床治疗本病时,常取穴百会、印堂、“情感区”及“腹一区”,同时辨证配伍选穴,如心悸怔忡加内关、神门,失眠健忘加安眠,狂躁易怒加太冲,心烦不宁加太溪、三阴交,对配穴的选择不必拘泥于常穴。 孙申田认为,百会穴为手足三阳经、督脉及足厥阴肝经之会,位居头之巅顶,为百脉聚会之处,百病皆治。《针灸大成》中记载说:“百会主诸中风等症,及头风癫狂,鼻病,脱肛,久病大肠气泄,小儿急慢惊风,痫症,夜啼,百病。”《针灸资生经》云:“百会治风痫中风,角弓反张,或多哭,言语不择,发即无时,盛即吐沫,心惊烦健忘。”《针灸甲乙经》亦云“癫疾……其不呕沫,本神及百会、后顶……主之”。由此可见,此穴对治疗全身各种疾病均有益处,可扶正祛邪,安神定志,为调神健脑之要穴。 从西医学角度来看,大脑额叶受损或其他原因会所致大脑额叶出现功能障碍,因而表现出一定的精神症状。通过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在对头穴的选取上,孙申田按照大脑机能定位与头皮表面投影的关系,选用相应的刺激区进行针刺。如孙申田临床常选取“情感区”给予针灸治疗,该区相当于大脑额叶的额极部。取印堂穴直上,入前发际处向后平刺25~40mm深,目内眦直上平行于该针两旁还各有一穴,均向后平刺25~40mm深。同时配以经外奇穴印堂穴,减缓或消除精神性障碍,以达醒神开窍、安神镇静之功。 孙氏腹针疗法是孙申田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微针疗法,其以腹部作为人类的第二大脑,以腹脑学说和脑肠肽理论为基础,把腹部看作是大脑的全息影像,参考现代医学大脑皮层机能定位理论,在腹部取穴(区),通过影响脑肠肽的分泌、释放和利用,对大脑相应部位进行对应性的调节,以促进或改善大脑的功能,使腹脑与大脑和谐配合,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治疗神志疾病时,孙申田常取“腹一区”范围,向下平刺1.5寸,对情感障碍、抑郁、焦虑、失眠等均有较好疗效。孙申田认为,该区相当于大脑的额极部,与头穴的“情感区”相似,两区配合运用可很好地调节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有安神解郁、宁神定志之效。 针刺调神 重在手法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孙申田特别强调,针刺头部穴位时必须经过特殊的手法操作,才能使刺激信号作用于相应的大脑区域,使其功能重组与再建,达到调节脑功能的目的。 如针刺百会穴、“情感区”时,需要小幅度、轻捻转,偶伴提插,捻转速度达200转/分钟以上,连续3~5分钟。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刺激时间、刺激频率加刺激强度才能达到一定的刺激量,使刺激信号能深抵大脑额叶结构,如达不到相应的刺激强度及刺激量,是难以取得最佳针刺效果的。因此,针刺调神的关键亦在于手法的操作;同时在得气的基础上,加以电针刺激效果更佳。 针刺“腹一区”时,孙申田强调,要注意针刺的角度,以15°斜刺入皮下,针刺时注意避免刺伤重要脏器。首先于剑突下0.5寸穴位处,针尖向肚脐方向刺一针,然后在其左右旁开0.5寸穴位处分别刺入,3针方向平行向下,施轻度手法捻转,必要时可通电针刺激。下举三则病案详述之。 医案举隅 ● 案1 患者,男,时年52岁。患脑梗死1月余,被家属抱入病房。患者表情淡漠,沉默少言,善悲欲哭,不思饮食,进食饮水均不呛咳,左半身不遂,舌紫暗、舌苔黄腻,脉弦滑。查体:左上肢抬举无力,上肢远端手指功能活动尚可,左下肢肌力Ⅲ级。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头部CT显示:右侧外囊部低密度灶。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现血压150/100mmHg。诊断中风后抑郁。 主穴:百会、“情感区”、印堂、“腹一区”;配穴:“运动区”、完骨、廉泉及患侧肢体常规选穴。初诊行头针3分钟后,患者患侧肢体可抬离床面,嘱家属将其扶坐床边,患者可自行站立,再次行头针3分钟后,患者可自行走动,针刺40分钟后,患者可自行步出病房。次日患者精神状态有所改善,能主动与医生交流。针灸6次后患者精神状态进一步好转,主动与人交流,饮食正常。针灸18次后,精神状态如常人,左侧肢体活动基本恢复正常。 ● 案2 患者,男,时年65岁。初诊主诉:精神萎靡,悲观厌世,伴食欲减退,失眠,心悸,乏力,头晕,甚至有自杀念头1年余,同时伴失眠症状。先后到多家医院就诊,服用舒乐安定等药物,睡眠改善不明显。后到精神病专科医院,静点氯硝西泮,口服舒眠胶囊等药物,效果亦不显著,出现彻夜不眠、坐立不安、烦躁、不愿与人交流等症状,并出现尿潴留,需插导尿管。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舌质红,脉弦细,诊断:抑郁性神经症伴顽固性失眠。 主穴:百会、“情感区”、印堂、“腹一区”;配穴:内关、神门、三阴交、太溪、照海及太冲穴。针灸6次后,氯硝西泮静点量逐渐递减,失眠症状有所缓解,每日睡眠可达5~6小时。针灸12次后,静点药物及口服药物停用,睡眠保持5~6小时。针灸18次后,尿潴留现象明显好转,可自主排尿,睡眠维持5~6小时。针灸24次后,神清语利,主动与人交流,恢复如常人。随访1年余未复发。 ● 案3 患者,男,时年71岁。因突发头晕目眩,不能运动,紧急到医院就诊,后出现神昏谵语等症状。头部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动脉造影示:血管动脉瘤两处。继而采用手术治疗,术后恢复期呈现精神情志异常,烦躁不安,骂嚷叫号,不避亲疏,打人损物,左侧肢体活动不利,扶持略能行走,伴有饮水呛咳,不能自主进食等症状。既往高血压病史。舌质红绛,脉弦滑有力。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伴精神障碍。 主穴:选取百会、“情感区”、印堂、“腹一区”;配穴:完骨、迎香、地仓、廉泉及左侧肢体常规穴位。针灸6次后,精神状态明显改善,能主动配合治疗,进食水不呛咳。针灸18次后精神症状显著好转,语言较流利。针灸24次可辨认方向,主动语言增多。针灸32次后基本恢复正常,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内容选自《中国中医药报》2021年11月19日第四版,本报记者 衣晓峰、刘效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