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守护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生命血脉。生生不息、不断壮大的中华民族是成就中华文明不断连续的主体。中华文明具有鲜明的统一性。在中国的思想世界中,“一”是万物的本原,老子称“万物得一以生”,孔子称“吾道一以贯之”,孟子称天下“定于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百川汇海的悠久历史,具有浑然为一、多姿多彩的文明形态,具有向心归一、坚韧不改的内在凝聚力。中医药学作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体现着中华文明精髓的内核和关键。中华文明统一性的特征,在中医药学上面有着鲜明的体现。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说:“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中医药学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不但融汇了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矿物学、化学等中国古代科学的精华,还积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积极运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不断与时俱进。中医药学还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中医药原创思维为治国理政提供智慧启迪,中医医德丰富和发展了中华传统美德,中医药观念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节庆礼俗中,中医药学成为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中医药学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具有高度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两者统一于对个人生命的治疗保养,对家庭的呵护关怀,对国家和社会的托举守护。在《周礼》中,医官被列于“天官冢宰”,彰显出古人对于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认为医药学发挥首要和总驭的作用,护佑国泰民安。“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中医药学丰富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生命维度,以人为本,梳理出了生命逻辑的线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中医药学中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博大智慧的生命基调和探索思考。中医药学中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统一特性,表现为一理贯之、一心专之、一气通之、一体成之。
一理贯之。中医药学讲究“理、法、方、药”,以“理”立“法”,以“法”处“方”,以“方”施“药”,“理”是其中的根本和依据。明代医家张介宾认为“万事不能外乎理,而医之于理为尤切”。“理”是中国哲学所主张的最高哲学范畴之一,又被称为“天理”,是一种规定了万事万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普遍真理。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间只有“一个理”,万事万物都要受到“理”的支配,其各自的内在规律如“月映万川”般体现着“理”。古代医家因而认为人的生老病死也不能游离于理之外,理对于中医药学尤为关键切要。张介宾称“以我之一,对彼之一,既得一真,万疑俱释,岂不甚易?一也者,理而已矣。”在张介宾看来,医家心中有“理”,病人的万千病情中蕴涵着“理”,以心中之“理”去发现病人病情之“理”,从而准确把握病人的病情,正确地辨证论治。
一心专之。中医药学以“一心”专之,也就是一颗“医者仁心”。张介宾称“必期以我之一心,洞病者之一本”,也就是说医家临床施治,需要以医家之“一心”洞察病人病情的根本。唐代医家孙思邈说大医要“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医者所发之心,就是“医者仁心”。在中国哲学观念中,这颗“仁心”是兼通“至真”与“至善”的“本心”“天心”。张介宾认为:“夫医者,一心也。”他指出“会之则理归一心”,医家对医学融会贯通,则医理归于“一心”。临床时“以我之一心,洞病者之一本”,则可把握住各种疾病之根本,从而释决悬疑,对症论治。医者的“仁心”需要守持与呵护,需要拂拭和清洁,因而需要仔细修持。清代医家程林提出“以志一之,以气辅之,以理持之,以神守之,寂而通之,息而游之”的观点,就指出了医家修养专一心志的心性工夫。
一气通之。气论是中国哲学的独特内容,是中医药学哲学思想的重要领域,构成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根据学者的统计,《黄帝内经》中“气”的出现达二千多次。气论的产生基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思想观念,产生于古人对天地云气和生命机能的观察。庄子称“通天下一气耳”,认为气是构成万事万物的原质,是天下万物得以沟通交流的基底和媒介。“一气”又被称为“元气”,是含藏万物、聚散生化的本原之气。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称“万物之生,皆禀元气”,指出万物的生命力,来自元气的赋予。晋代名医葛洪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人孕育诞生于气、生长壮盛于气、死后又消散复归于气;人的身中充溢流动着气,通过气来维持生机和活力,与天地自然相交通。气作为生命机能的载体,通过中医药学的长足发展,渗透到中华民族思想学术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中华文明的气机运化、浩然气节和灵动气韵。
一体成之。整体性思维是中医药哲学的代表性思维,是对中国哲学“天人合一”“万物一体”观念的实践性运用和创造性发展。明代医家徐春甫《一体堂宅仁医会录》指出“体天地之心为心,宗圣人之仁以仁,万物为一体也。”“一体堂宅仁医会”是中国最早的医师协会团体,其命名取宅心于仁厚之意,正如明代哲学家罗近溪所说“夫盈天地间只是一个大生,则浑然亦只是一个仁”。以“仁”为宗旨,倡导天地一体,万物一体,同道一体,医患一体。《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指出了中医药学重视整体的特征:“中医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认为精神与形体密不可分,强调生理和心理的协同关系,重视生理与心理在健康与疾病中的相互影响。”可见中医药整体性思维的层次是丰富的,探索是深入的,涵盖是全面的,作用是实际的,功效是巨大的。
中医药学是扎根中国的医药学,也是惠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医药学。
道地药材是中医药学扎根中华大地的生动体现。物华天宝,山川有情,中华大地拥有复杂多样的气候地理环境,丰富繁多的动植物物种资源。几千年来,中医药先贤们尝遍百草,找到了种种禀赋天地灵气的道地药材,在救死扶伤中发挥独特效力。今天,道地药材还成为中华文化中独特的地理文化标识。天山雪莲、冬虫夏草、牛樟芝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药材,也是道地药材宝库中的璀璨珍宝。
百花齐放的少数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鲜活体现。中医药学是包括汉族医药学和少数民族医药学在内的多元一体的医药学。从长城内外到雪域高原,从天山脚下到彩云之南,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的生活区域有着多样的地理气候和风土物宜,各民族同胞因地制宜地发展起藏医学、蒙医学、维吾尔医学、苗医学、傣医学等少数民族医药学,共同组成了中医药学的多样面貌和强大阵容。
中医药学也是全球华人的健康保障和精神纽带。从古到今,无数同胞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奋斗拼搏,筑建起家园。中医药学成为祖国母亲馈赠给离家儿女的珍贵礼物。山川异域,一枚银针,一碗汤药,护佑着中华儿女的健康,也成就了全球华人独特的精神纽带。
孙思邈有言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救护人类的生命是中医药学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唯一指向,不仅是对中华民族,而且是对全人类的生命健康都有着重大意义。
中医药学正在以多样化的形式捍卫着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同时也通过中医药的好故事不断增进国际的人文交流与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今后,中医药学必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事业中持续发挥重大作用。
明代医家赵献可认为,“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中医药文化的统一性特征最终归结于中医药人不断探索求证的“医道”。中医医道是中华文明之道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华文明之道的突出体现。中医药学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特征,汇聚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要素,凝练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团结集中、传承连续的思想精华,聚焦了中华文明崇尚生命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