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中医药服务惠及更多东莞市民群众,4月8日下午,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召开2024年全市中医药工作会议,贯彻落实2024年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和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23年全市中医药工作,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
会议还向省市级中医重点专科、特色专科以及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中医阁建设单位进行授牌,并安排有关单位代表现场发言和书面交流,互学互鉴、取长补短。
在2023年,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东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东莞市被确认为示范区试点城市,以打造“15分钟优质中医药服务圈”为改革“小切口”,全市“一盘棋”统筹谋划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在大会上,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袁伟芬介绍,这一年里,东莞推动一系列中医药综合改革措施落地见效,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全市中医诊疗量所占比例与2022年相比实现倍增,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获得感、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强龙头、建枢纽、固网底、促均衡。袁伟芬介绍,全市统筹规划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优质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如以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项目赋能市中医院高质量发展,该项目获得中央财政1亿元资金支持;企石医院、清溪医院转型为中医医院,虎门中医院建设为新型镇级中医医院,公立中医院增至5家且按区域均衡分布。
如今,全市社卫机构和镇街综合医院共建成中医馆50个、中医阁37个,在全省率先依托中医馆建设市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分站和中医护理门诊等特色服务平台,“基于5G的区域中医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进一步推动名中医资源下沉基层。
在2023年,东莞中医药人才优势转化成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据统计,东莞获得“省名中医”称号的累计有13人,其中2023年有4人当选,位列全省地级市第二。去年全市新增省、市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38个,累计建成2个国家级、24个省级、63个市级重点(特色)专科,建设5个国家级、10个省级和83个市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向基层延伸建设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分站38个。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入选省中医经典病房建设试点单位,联合全国56家医疗机构成立“中医经典病房联盟”。
同时,东莞市医保局研究增加中医优势住院病种数量并纳入按病种分值(DIP)付费范围,将7个中成药类制剂新增纳入医保药品目录,更突显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并推进中西医协同。
《中医药法》实施六周年普法、第三届莞邑中医论坛、“南方草木状·我身边的中草药”科教助学品牌、组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科普宣传联盟”……一系列交流活动,促进中医药文化和产业在莞邑繁荣发展。
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在2024年,东莞将以打造“15分钟优质中医药服务圈”为主线,以中医药人才建设推动优质资源整合、生产要素流动和区域布局均衡,进一步提升群众看中医、用中药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袁伟芬介绍,今年,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中医医疗服务更加优质高效,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高水平诊疗服务体系、高标准管理制度体系、高效率应急救治体系”四大体系,“在新型中医紧密型医联体里,中医药人才技术要活态流动,日常管理与医疗业务互联互通。”
在人才培养方面,东莞将打造一支以领军人才为引领、青年拔尖人才和基层实用人才为主体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并按专业打造中医专科集群,围绕发病率高、就诊需求大、中医药有优势的重大疾病和常见疾病开设中医专病门诊,探索提供一体化的专病全程服务模式。“中医经典病房联盟”将总结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规范,提升以中医主导治疗复杂疑难疾病的能力,培育新一代“纯正中医”。
今年,东莞将创立市中医药技术中心,挖掘经典医籍、传世名方、道地药材、非遗项目等中医药经典元素,推广有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的民间中医药技术、秘方验方,建立合作开发和利益分享机制。对于广受大众认可的毫火针疗法,东莞将实施医教研融合培育计划,制定地方技术标准,推动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的赓续传承。全市支持建设智慧共享中药房、中药煎煮配送中心,为区域内患者提供中药代煎、配送服务。
“我们将创新中西医结合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机制,推行全院中医‘一张床’模式,建设首批市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旗舰’科室。”袁伟芬透露,今年,东莞将实施中医药全龄友好服务工程,提升全生命周期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让中医药服务更具活力。
在基层,中医药优质资源更加丰富可及。根据要求,今年,东莞将完成50%镇街综合医院和100%社卫中心设置中医馆,20%社卫站点设置中医阁,社卫中心中医护理门诊覆盖率达到60%,有序实施基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强化行动。“丰羽强翅”行动将遴选一批基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力争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通过上线东莞名中医地图小程序等,方便群众对症寻找“身边的名中医”。
此外,通过第六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中医药文化宣传矩阵、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壮大高品质南药产业集群等举措,东莞的中医药文化和产业将更加新质多元。
高位引领、赓续传承、强筋健骨,全市的中医医疗服务将更加优质高效,中医药人才技术将更加壮大厚实,中医药服务体系将更具活力优势。
从转型扩容到聚能提质,从传承延展到积势增效,在过去的一年里,东莞始终将“品质医疗、温暖服务、守正创新、协调发展”的愿景目标贯穿于中医药服务的各环节各领域,全市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推动形成了寻医问药更方便、优质资源更可及、服务模式更亲民、服务行为更规范、健康文化更普及的中医药服务新格局,“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社会氛围愈发浓厚。
“一个改革动作,整个布局盘活。”大会上,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巧利说,企石医院、清溪医院转型为新型镇级中医医院,既在数量上增加2家中医医院实现“扩容”,又对标县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努力“提质”,还在均衡布局基础上发挥区域辐射“增效”作用,并且通过构建中医紧密型医联体填补三级服务体系的“枢纽”空白,中医诊疗量占比从2022年的11%倍增到2023年的24.2%。
坚定信心决心,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张巧利要求,今年,全市要通过强化中医龙头医院科技创新、深化镇级中医医院改革成果、推进中医医疗资源扩面增量、加强“三医联动”改革衔接、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着力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等“组合拳”,奋力谱写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篇章。
她表示,将全力支持市中医院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谋划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快车道”扶持发展措施,并推动3家新型镇级中医医院“结盟”实现中医药服务一体化、质量管理同质化,开展“四大诊疗中心”和“两专科一中心”建设。在水乡片区,将规划1家中医基础较好的综合医院转型为中医医院,继续壮大中医医院序列,完善区域均衡布局。
“对中医药特色优势明显或绩效考核取得良好以上等次的中医医院,适当核增绩效工资总量,形成有利于招揽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张巧利说,将按专业打造中医优势专科集群,开设中医专科专病门诊,彰显中医药独特优势,增强中医药疗效,在中医优势专科领域中为群众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