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 工作动态

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发布日期:2022-11-07 14:20:22 来源:中国中医 浏览次数:- 字号:

  图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殷切嘱托我们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为新时代中医药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全局性变化,极大地提升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全面加强中医药发展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供给前所未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6年新春,《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发布,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方略;201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从此有了法治保障。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研究中医药工作。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印发,国务院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各地各有关部门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形成了共同推进中医药发展的良好局面。2022年3月3日,《“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印发,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发展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政策构成了中医药“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聚焦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等,推动印发20余项政策文件。推进综合改革,规划建设7个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打造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标杆。配套制度的制定落实,各地中医药条例的制修订,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正逐步构建中医药法规体系,推动中医药治理体系现代化,构筑中医药事业的坚实大厦。

  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成为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大特色和亮点

  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落实党中央疫情防控方针政策,闻令而动、向险而行,中医药全方位全链条发力疫情防控,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成为我国疫情防控一大特色和亮点,为我国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作出重要贡献。先后推出多版中医药诊疗方案,探索形成“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筛选出“三药三方”等有效方药,组织全系统精锐力量驰援武汉,首次大范围组织实施早期干预,首次全面管理一个医院,首次整建制接管病区,首次中西医全程联合巡诊查房,首次深度介入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为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展现担当作为。转入常态化疫情防控后,根据毒株变异新特点、人群感染新特征,不断完善中医药诊疗方案,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普通型患者以中医药治疗为主,重型危重型患者实行中西医结合,在多起聚集性疫情处置特别是大上海保卫战中充分发挥独特优势。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肯定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安全性、有效性。

  加快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中医药服务体系,服务可及性和水平明显提高

  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等一批重大项目,构建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推动优质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6所中医类医院纳入“辅导类”国家医学中心创建范围,20所中医医院纳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三医联动”模式,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公立中医医院特色发展和公益性日益彰显。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成3.6万余个基层中医馆,98%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截至2021年末,全国有中医类医疗机构77336个、中医类医院5715个,中医药总诊疗人次达12亿人次,分别比2012年增长96.7%、68.2%、60%。

  持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治疗、预防、康复优势充分发挥

  把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效作为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加强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等,筛选一批中医治疗优势病种、适宜技术和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发布一批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疾病治疗优势不断彰显。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初步建立治未病服务网络,推广一批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疾病预防作用得到增强。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中医康复服务能力规范化建设,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康复科设置比例达70%,特色康复能力加快提升。召开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医药工作会议,促进少数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深入建设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发展根基不断夯实

  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中医药人才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深化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实施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及其2.0,省(部)局共建21所中医药院校。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选拔10名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149名岐黄学者,培养100名青年岐黄学者、1000名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建设15个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和20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中国工程院在医药卫生学部单设中医药组,在院士增选中单列中医药组、单列计划,中医药领域新增两院院士7名。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选表彰调整为周期性表彰项目,累计评选表彰90名国医大师、201名全国名中医、80名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截至2021年末,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达73.2万人,比2012年末增长105%。

  着力增强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支撑作用更为突出

  屠呦呦受中医典籍启发提取出青蒿素,充分彰显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也给中医药科研带来启示:古老的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结合,就能产出更多原创成果。为增强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动强化中医药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建设,推进中医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建设青蒿素研究中心,优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布局,遴选46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成40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对一批重点病种开展系统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产出一大批诊疗规范、临床新药和高级别临床证据。推进《中华医藏》编纂,实施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专项,中医古籍焕发新光彩。

  积极优化中药管理机制,质量水平持续提升

  完成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覆盖31个省份2700个县,摸清中药资源“家底”。制定《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全国道地药材目录(第一批)》,发布林草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等3个通则,促进中药材种植养殖绿色发展。完成59个中成药大品种和101种中药饮片产品标准化建设,提升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推动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审评审批证据体系,完善古代经典名方简化注册审批管理及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加快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经验方、院内制剂的中药制剂审批。

  不断释放中医药多元价值,服务国家战略更加出彩

  实施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促进中药产业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医药融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发展战略,打造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深化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打造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等传播平台,建设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队伍,支持创作《本草中国》等精品力作,传播中医药健康文化,促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养。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实施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打造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75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等一批对外交流的窗口,特别是为国际抗疫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医药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成为对外人文交流的亮丽名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的发展面貌焕然一新、发展成就振奋人心,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对中医药工作的全面领导,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乘势而上,聚势而强,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答好中医药发展新答卷。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优化中医药服务供给,推动优质资源扩容下沉、均衡布局,切实让人民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吃中药。必须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统筹考虑中医药和西医药在卫生健康事业中的定位和布局,优化配置中医药资源,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努力在重大理论创新、重大技术攻关、重大药物创制上实现新突破。必须始终坚持筑牢文化根基,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形成强大文化凝聚力。必须始终坚持推动中医药走出去,着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促进更多中医药服务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让“中华文明的瑰宝”成为一张张“济世良方”。■

  【内容来源:《旗帜》2022年第10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