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东漖街,30多名老人得益于广东省中医院推出的“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免费的上门护理服务。
在粤东革命老区汕尾陆丰市,陆丰市中医院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合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党代表在行动”大型义诊活动,10余名中医专家走上街头为市民提供义诊服务。
“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服务”一直是广东省中医药局各级党组织的工作重点,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广东省中医药局党组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党史学习教育统筹安排,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相结合,指导机关党委立足中医药行业发展实际,着眼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让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乐享中医药养生保健,研究提出“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共三类六项实事并组织实施,引领全系统结合地方实际,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2021年7月,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举办“健康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之广东中医药事业发展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介绍全省将坚持“建高地、育名医、补短板、强基层、推创新、兴产业、扬文化、保健康”等八大举措并举,全力推动新一轮中医药强省建设,并号召广东省中医药系统传承创新发展,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
建高地,推动中医药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项目是广州市重点民生工程,该项目位于南沙区珠江街道粤港深度合作区,总用地面积为103167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一所集医、教、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大型综合性医院。7月22日,医院首栋建筑科研楼顺利封顶,建成后的科研楼将成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承担着培养中医药创新人才、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国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据该院副院长林丽珠介绍,医院不仅拥有中医临床基础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急诊重点专科,而且拥有华南唯一的岭南温病专门研究机构,汇聚了一批中医温病学、中医急诊学名专家,这为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医院将按照“平战结合”原则着手建设,平时为市民提供日常诊疗服务,一旦发生重大疫情,就能迅速“变身”,集中收治传染病患者,最大限度减轻疫情对其他医院诊疗服务的冲击。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坐落于广州市荔湾区花地河畔,中医骨伤科是该院的龙头学科,也是国家级重点学科。5月9日,广东省中医骨伤研究院揭牌仪式在该院举行。广东省中医骨伤研究院集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为一体,是承接国家和广东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高水平科研平台。研究院将挖掘传承岭南中医骨伤学术精华,积极探索培育高素质中医骨伤临床和科研人才新路径,培养造就新一代广东骨伤领军人才,打造全国一流的中医骨伤医疗与科研高地。
2019年诞生于深圳宝安的全国首家纯中医治疗医院,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与发展,医院已取得了门诊人数十余万,总体满意度92.14分的优异成绩。接下来,宝安区将联手港澳,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科研中心、国际教育培训中心和中医药产业园,打造“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实践基地。
育名医,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
中医药人才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是广东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中的重要一环,着力点包括改革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推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健全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
湛江市把“实施中医师承‘薪火工程’,建立一批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十件重点督办事项之列,也是该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督办事项。市政府投入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建设20个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包括: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示诊室、示教室建设,专家临床经验资料库建设等。通过“师带徒”,每位名老中医专家将在3年周期内培养3~5名继承人。
梅州市提出实施“梅州嘉应岐黄人才”培养工程,遴选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对象62名、重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7名;市委组织部连续在北京、广州、四川和惠州高等院校举办4届中医药业务管理骨干培训班。引进石学敏、孙光荣、吕景山等国医大师工作室。建设国家、省、市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和中医传承(师承)工作室64个。
河源市中医院积极落实“人才兴院”战略,结合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要求,通过“年薪制”引才缓解人才紧缺状况,通过丁香园网站面向全国招聘急诊科等18个学科带头人,已成功引进急诊科、消化内镜、肛肠科、病理科、妇科、乳腺外科等6名学科带头人。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得到长足进步,进一步提升了医疗救治能力和服务水平。
补短板,健全中医药管理和服务体系
解决中医药发展“弱小”的问题,让中医药发展起来,就要在中医药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上做文章。各地市、各部门认真梳理影响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突出短板,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本地特点服务模式、管理模式等,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汕头市把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解决群众看中医问题作为全市中医药系统“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的头等大事。2021年8月,占地4万平方米的新院区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心城区东部无三甲医院零的突破,极大丰富了全市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潮南区中医医院于今年3月份开工建设,医院总规划用地面积18746.3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4002.14平方米,建设投资概算总价为20273.38万元,拟设置床位250张,该医院建成将大大缓解170多万两潮群众看中医用中药的急迫性。
潮州市中医医院是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对口帮扶单位。5月15日,对口帮扶启动仪式、神经医学中心专科联盟签约授牌仪式以及大型义诊、教学查房和科普讲座活动在潮州市中医医院进行。当天上午义诊服务人数共500余人,此次义医义诊名医云聚,涵盖专科齐全,让市民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便捷地享受到省市级优质中医诊疗服务。
清远市建立了地级市中药药事管理质控中心,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中药饮片质控工作,建立健全处方专项点评制度;组织辖区内9家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中药饮片采购专项自查工作,加强对中医医疗机构中药饮片采购工作的检查和督导,规范中药饮片的采购、验收、存储、保管及养护管理工作,针对本医院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并落实到位,确保中药饮片安全有效,保障群众用药安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用药的合法权益。
强基层,打造群众身边的中医药服务阵地
云浮市是国家首批、广东首个获得“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的地级市。近年来,云浮市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截至目前,全市55间乡镇卫生院和8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100%建成中医馆。100%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开展6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全市100%社区卫生服务站和92.44%村卫生室能够开展4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100%社区卫生服务站和94.96%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阳江阳春市中医院不断加强中医院医共体成员单位的诊疗和服务能力建设,“下沉”挂点帮扶,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实行阳春市中医院领导分管,选派临床科室正主任到各基层医院挂职业务副院长,对其管理、业务等进行规范指导,选派专职专家技术团队到各成员单位帮扶,并制订出台《阳春市中医院医共体双向转诊实施方案》等,举办专题培训,确保双向转诊渠道畅通有序,逐步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县、康复回乡镇”的就医格局。
肇庆全市建成中医药特色浓厚的基层中医馆113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占同类机构总诊疗量比例达41.86%。广宁、德庆、封开、怀集县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国家级评审。推进县域中医医共体建设,四会市、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紧密型县域中医医共体建设纳入2021年省级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市县中医医院能力提升)项目。
推创新,促进现代化服务赋能传统中医药
东莞市中医院的《基于5G的区域中医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纳入工业和信息化部“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名单,打造东莞5G+中医服务体系“智联互通、高效便捷”的中医医疗应用场景,将推动中医有效参与健康管理体系的进程。
中山市中医院创新服务举措,不断丰富中药配送“服务点”,推出代煎、代配药一站式配送服务,医生在开方时录入患者地址和电话等信息,或由患者到配送专窗登记信息后,患者即可享受一站式配送服务,每天从早上八点到晚上九点,高峰期延长至晚上十点后,在全市范围内持续为市民提供便捷的中药代煎代配免费配送服务。有效解决了取药等候时间长、煎药不方便、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韶关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招募多名减肥志愿者参加广东省针灸学会肥胖专科联盟第三届全国体重管理公益挑战赛,组织参赛者每周2~3次到院进行治疗。医院免费为志愿者开展人体成分分析、体质辨识、饮食运动指导、耳穴压豆、纤体针灸、穴位埋线等治疗和宣讲工作。通过减肥志愿者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该院的体重管理工作荣获2021年第三届全国体重管理公益挑战赛一等奖。
兴产业,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8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珠海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时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的首个落地项目,一批致力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粤澳青年在这里抓住机遇、实现梦想。自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孵化区于2018年底落成至今,已注册企业210家(其中通过产业园平台培育的澳门企业50家,占注册企业的23.8%),涉及中医药、化妆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医疗服务等领域。在硬件方面,产业园建有符合中国内地及欧盟认证标准的GMP中试车间及生产平台,可以生产片剂、胶囊剂、颗粒剂、丸剂和擦剂等多种剂型的传统中药产品。在产学研方面,澳门科技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和产业园建立了合作关系,促进科技成果在园区的落地、孵化和转化。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为新形势下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的建设按下快进键。
惠州市正着力打造中医药产业“种、研、制、销”等关键环节产业体系。惠州的罗浮山、南昆山、莲花山都是天然的岭南中药宝库,接下来惠州将充分利用现有的10个国营林场广泛种植中药材,推动跟国家药用植物研究所共建“一园三库”(即国家岭南药用植物园,岭南活体植物库、岭南种子库、DNA种子库),开发中成药产品。在引进国内外知名药企的同时,扶持一批本土的药企做大做强。惠州将推进中医药关联产业发展,做长中医药产业链。
2021年6月,揭阳普宁第二季度11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00.88亿。其中,绿洲胶囊英歌山生产基地总投资6.8亿元。英歌山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占地面积75064平方米,拟建设小柴胡颗粒,消炎镇痛膏等传统中药产品及发展大健康产业,预计年产值10多亿元,基地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及品牌文化,为粤东地区中医药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茂名市是中国唯一一个以中医药师命名的地级市,近些年正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中药材生产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建立中药绿色制造体系,推动食品药品检测中心建设,打造湛茂都市圈食品药品产业基地;推进化橘红、沉香、广藿香、牛大力等南药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繁育,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的优质生产。
扬文化,弘扬岭南中医药文化
11月5日,由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州一汽巴士有限公司、广州市越秀区青创力社会发展中心联合打造的“中医药健康专车”,在白云区富力桃园(增埗村)总站正式开通,这是广州市首辆以传播中医药文化和健康知识为主题的公交专车。“中医药健康专车”以红色引领·健康共享为主题,车身设计结合党建和中医药文化,采用故宫红、故宫黄以及中医药代表色作为车身的基调,加入中医药养生元素;车厢里通过视频、灯箱、海报等多维、立体的宣传方式,广泛宣传中药膳食、中医保健、急救技能以及疾病防控等健康知识,营造了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车内还贴有二维码,市民乘客通过扫码即可快速“问诊求医”,专车承载着沉甸甸的心意,让市民乘客可以边走边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掌握健康技能。
佛山市启动中医药健康文化“五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村居)活动,通过开展现场讲座、设置中医特色疗法体验等方式让群众亲身体验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简便验廉,加深对中医药的认识。活动开启以来共举行18场次,参与人数超过1000人。活动覆盖全市五区,包括佛山市儿童活动中心、市直机关单位、张槎街道大富村等18个基层单位。
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牵手紫茶小学打造了“百草千方园”,由大学生志愿者指导小学生们在园内种植中草药苗,通过耕种体验劳作的乐趣,建立对中草药的认知。园内装修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还设有读书角,放置中医药文化相关书籍等优秀读物,帮助小学生开阔眼界。此外,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还以指导标本制作、开设中医药文化课堂、专题讲座、参观中医药文化展览馆等活动“小切口”,持续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激发中小学生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兴趣。
保健康,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2021年5月底,广州出现本土新冠肺炎疫情,不久,佛山、东莞、深圳又出现多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广东中医人勇挑重担、逆行而上,全省各大中医医院迅速抽调精兵强将,支援各地核酸检测工作。此外,中医药全面参与本土疫情190例阳性感染者的诊治,中西医协同确保“零死亡”。可以说,广东省在重大疾病和疫情防控上,广州构建起完整的中西医协同诊疗体系和中西医疫病诊疗模式,并且发挥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指导全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中的作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5月30日,广东省中医药局组织省中医治未病服务质控中心专家依据中医养生保健理念,结合广东时令气候特点,研究制定《广东省2021年夏季新冠疫情期间中医治未病指引》,其中三大人群预防方、中医药防疫简易二招易懂好操作,供大家作为调理、预防使用。入夏以来,广东地区气候炎热、湿气较盛,易产生汗多伤津、湿阻脾胃的情况。根据南方人皮肤腠理疏松的特点,治未病养生保健应以顾护人体的肺胃津液和调运脾胃为主,佐以清利湿热,指引给出了三大人群参考的药食同源预防方。
南岭苍苍,珠水泱泱,南粤大地处处涌动着为群众办实事的热潮,广东中医药人纷纷表示,必当顺应大势、把握主动,励精图治、勇于斗争,永葆初心使命,办好民生实事,以实际行动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贡献广东智慧和力量。■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粤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