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 工作动态

【中央主流媒体聚焦广东中医药】经济参考报:中医已成广东人生活方式

发布日期:2019-12-23 09:26:03 来源:本网 浏览次数:- 字号:

  “一个广东人,半个老中医。广东有深厚的中医药历史人文底蕴,丰富的中医药自然资源。十八大以来,广东抓住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大好时机,坚持高位引领、高点定位、高强度投入,坚持抓好‘五个重点’,有效推动了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日前,国家中医药局组织部分中央主流媒体赴广东多地调研,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专程前往惠州与媒体进行座谈。期间,徐庆锋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做上述表示。

  他表示,下一步,广东将紧紧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两大国家战略,着力建高地、补短板、育名医、强基层、促产业、扬文化、保健康,进一步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中医已成为广东人生活方式”

  徐庆锋解释说,“一个广东人,半个老中医”并不是指每两个广东人就有一个是中医大夫,而是说中医药养生健康理念在广东已深入人心。

  “在某种程度上,中医已成为广东人的生活方式。”他举例说,“比如,都说广东人爱煲汤,这可不是简单的做汤喝。不同的人,会根据不同的体质、节气等,在汤里加上不同的中药材,如陈皮、人参等。”

  徐庆锋说,广东人对中医药的热爱,有着悠久的历史。“这次座谈的地方就是‘岭南第一山’罗浮山,是岭南医学的重要发源地,也是广东中医药的根脉所在。1700年前,‘岭南医祖’葛洪在此修道行医,写下了《肘后备急方》,启发了后人发现青蒿素。”

  广东人对中医药的热爱,孕育出了在全国领先的中医药产业。据介绍,全省规模以上中药生产企业达170家,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9家。其中,广药集团是全国最大中成药生产企业,一方制药是全国最大的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康美药业是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广东中成药企业销售额达334.3亿元,全国占比超11%,位居各省市区第一。

  在中医药自然资源方面,广东也领先全国。全省中药材农林种植面积高达575万亩。其中,惠州药用植物多达1656种,占全国药用植物物种近20%。新会陈皮享誉全国,仅这一片小小的陈皮,每年就为当地创造出五六十亿的产值。

  “在中医药服务方面,广东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基层中医药覆盖率、中医药文化影响力等,都走在了全国前列。可以说,广东人获得感满满。”谈及此,徐庆锋列举了一系列数字:2018年全省中医诊疗量超过1.93亿人次。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9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落户广东。

  全省10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7.88%的社区卫生服务站、88.6%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中医药文化基地数量居全国之首,每年接待人数超100万,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高”建设中医药强省

  十八大以来,广东是如何有效发挥中医药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优势,从而建设成全国领先的中医药强省?徐庆锋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解码”其中“秘诀”所在:坚持高位引领、高点定位、高强度投入。

  高位引领,强化领导,率先实现由中医药部门“独唱”向党委政府“领唱”、各部门共同发力“合唱”的转变。广东两次召开中医药强省大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讲话,省人大、省政协主要领导出席。先后成立了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为顾问的中医药强省建设领导小组,以常务副省长为总召集人、分管副省长为召集人、38个省直部门参与的中医药强省建设联席会议制度。

  高点定位,系统谋划,率先实现由中医医疗“单线发展”向医疗、产业、文化等“系统推进”的历史性转变。广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和《关于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的行动纲要(2014—2018年)》等系列文件,率先提出整合资源、发展事业、做强产业、弘扬文化,打造名院名科、名药名厂、名店名城、名医名校,引领中医药系统化发展。加强地方立法,率先制定施行中药材资源保护地方性法规《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

  高强度投入,做实财政保障,建立稳定多元财政投入机制。省财政设立三类中医药工作专项资金,包括:“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专项”每年安排约2亿元,用于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部署开展面上工作;“县级中医院升级建设专项”省级投入21.52亿元,带动各级投入共计33亿元,开展县级中医院升级建设;“岭南中药材保护专项”一亿元,开展道地中药材保护工作。同时,省财政投入13.5亿元实施高水平中医院建设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院建设。

  “五个重点”推动高质量发展

  徐庆锋进一步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广东省在坚持“三高”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推动了广东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抓医疗与预防保健。把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作为广东深化医改重点任务,列入地方政府医改考核指标体系,全面落实“两个允许”和中药饮片“三个除外”。实施市县级中医院“补短板工程”,市级以上中医院基本达到“三甲”,县中医院全部按“二甲”标准进行升级。实施“强基层工程”,建设1715个基层中医馆。实施“治未病三年行动计划”,率先出台治未病服务价格政策,建设治未病服务指导中心和规范化服务平台106个。

  二是抓学科与人才。将广州中医药大学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省部局共建“双一流”高校。建设广东省中医药研修院,创建41个国家中医药临床重点学科,设立“邓铁涛中医医学奖”,培育领军人才。推动省内3所中等中医学校升格建设为中医药职业学院,为基层培养适用型人才。

  三是抓科研与产业。建设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并挂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在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和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中设立中医药专项,设立13个省级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开展4类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攻关,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印发实施《广东省中药材产业化基地建设方案》,投入6亿元建设12个省级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中药产业集聚化、规范化水平。

  四是抓文化与交流。首创并连续10年开展“杏林寻宝”活动,挖掘传承数百项民间特色疗法。开展“大医精诚”主题活动,打造文化品牌。建设11个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率先探索中医药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中医药旅游基地40个、线路12条。实施“中医药影像工程”,推出纪录片《悬壶岭南》、《秘境神草》和动漫《本草药灵》等文化精品。“政产学研”合力发展广东青蒿素抗疟药物和方法,为世界清除疟疾提供“中国方案”。探索粤港澳三地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以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为核心,建设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桥头堡。成功举办两届中医科学大会和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大会,打造高水平交流平台。

  五是抓管理与服务。完善管理体系,地市级中医药管理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率先出台《关于连锁中医医疗机构管理的试行办法》,推动社会办中医机构连锁集团化发展。推进“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改革,首创“经典病房”,让中医经典回归临床,临床回归中医经典;首创“智慧药房”,提升中医药服务便民水平。广东省中医院成为建设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全国典型。

  【来源: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记者王小波、梁倩 惠州报道,编辑:于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