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 工作动态

弘扬中医特色 促进未病先治,中山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发布日期:2016-11-04 01:37:29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浏览次数:- 字号: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中医历来重防甚于治。近年,中山以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为基础,推广实施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成为全省首个形成市、镇、村(社区)三级中医药“治未病”服务网络的城市,在推动中医药发展与群众健康保障相结合的路径上取得了创新性成效,并获得评为全省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示范单位。


  ▲今年8月全省中医“治未病”工作会议现场

  今年8月,全省中医“治未病”工作现场会在中山召开,省直有关单位、各地级以上市及顺德区卫生计生系统代表200余人参加。通过听取学习中山推进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实地考察小榄镇、横栏镇“中医治未病中心”,省中医药局以及各地市与会人员充分肯定了中山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建设经验。


  ▲徐庆锋局长调研中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

  一、注重体系建设,让中医服务覆盖更“广”


  ▲中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

  要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与群众卫生保健创造性结合,发挥出中医药在未病先防先治上的特色优势,首先离不开促进中医药服务体系的“再造”。为了做到低成本、高效率、易复制,实现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对市、镇、村(社区)三级全覆盖,中山着重把握好两个关键点:


  ▲社区卫生服务站“治未病”中心

  第一,如何更好地推动现有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转型”,就是如何依托现有中医医疗机构资源,强化中医养生知识的研究和传播,促进由后期的诊疗治病向前期的健康促进延伸;


  ▲徐庆锋局长调研陈星海医院治未病中心

  第二,如何更好地推动现有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升级”,就是如何在镇区医院(卫生院)、公共卫生机构中融入中医养生服务,既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西医结合、双轮驱动发展,又借助现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填补了中医养生服务在镇区和村、社区上的空白。具体做法包括三个方面:

  1、创建市中医“治未病”中心,打造技术辐射“龙头”。

  一方面,依托市中医院创建全市首个中医“治未病”服务中心,由7名副高、4名中级等中医师以及多名高级护理组成,致力于发掘中医传统养生及治疗方法,开展亚健康、慢性疲劳、心身疾病及内科杂病等研究,并为群众提供体质辨识、健康调养、养生技术等咨询治疗项目,探索适合中山市实际、具有中医特色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模式,并成全省首批“治未病”试点单位。

  


  ▲中医体质辨识系统触摸屏演示

  另一方面,依托市中医院辐射带动基层中医“治未病”技术提升。在市中医院挂牌成立了中医药适宜技术创新开发基地、中山市中医治未病技术指导中心以及中山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基地,借助市中医院三级甲等中医院的人才、技术等优势,指导镇区中医“治未病”中心建设,在近两年里组织开展“毫火针”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7场次,制作中医适宜技术宣传培训资料2批,安排镇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委托带教培养74人次,主办国家级、省级及市级继续教育项目132项。

  2、推动镇级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基层中医服务“双核”。

  一是依托镇区医院平台,加强镇区医院中医科建设,要求按照中医药建设标准规范设置中医科、中药房,开设了针灸科、骨伤科、康复科等中医专科,同时以各医院中医科、康复服务为基础组建镇区“治未病”中心,全部能够开展共计15类63种中医技术服务项目。


  ▲镇区“治未病”中心

  二是依托镇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台,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建设。在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体化、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同时按标准、按规模配备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及中医技术人员,目前全市26个镇级卫生服务中心中已有95%个验收达标,普遍能够开展针刺、艾灸、拔罐、贴敷等传统技术疗法,个别镇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中医药设施配套完善、中医技术水平较高并且服务便利,受到群众欢迎的程度更甚于镇区医院。

  3、深入村居“最后一公里”,实现家门口中医服务全覆盖。

  村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的“末端细胞”,具有深入村居、贴近群众、便捷高效的特点和优势。在推动全市中医“治未病”体系建设过程中,中山市从“资源下沉、服务下沉”的原则出发,坚持做到以市带镇(区)、以镇(区)促村,将全市248个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中医“治未病”体系的最基础、最重要一环,调动市、镇两级中医服务资源,推动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按标准配备中医诊疗设施,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打通群众健康保障的“最后一公里”。


  ▲社区卫生服务站“治未病”中心

  目前已经有85%的村(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了针灸针、艾灸盒、神灯、火罐(真空罐)等设备,能运用8种以上的中医适宜技术。群众居民在步行15分钟内就能够为找到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点。

  二、注重技术提升,让中医服务质量更“强”

  中医“治未病”服务要得到群众信任,成为现代群众养生保健的重要补充,以群众的口碑作为最好的信誉,就不能仅仅在艰深晦涩的中医典籍寻找依据,而应当以实实在在的养生保健效果作为支撑,这必然对当前中医服务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

  从中山实际情况看,中医服务技术提升难点主要在于基层,在于如何能更好地避免技术资源过度集中在市级层面,促使中医服务人才留在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用在基层,构造起与“治未病”三级网络相适应的中医技术水平。围绕突破基层这个难点,中山主抓了三项工作:

  1、加强提升基层中医服务能力。

  出台《中山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从基层医疗机构中医标准化建设、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等重点项目、薄弱环节着手,着力全面提升镇区、村居的中医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市每年下拨中医药财政专项经费330万元,各镇区结合实际投入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全部投入到辖区里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研究。

  2015年,全市中医药科研立项141项,其中国家中医药局项目2个,省级项目3个,市级项目49个,市局立项87个,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中医药研究论文77篇。在这些研究项目和成果中,镇区基层占了相当高比例,在全市形成了中医药临床与应用研究的浓厚学术氛围。

  2、加快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结合中山市实际情况,筛选出36项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编写了《中山市基层医院中医药适宜技术临床应用手册》,并制作了专家亲自演示操作的视频教材派供基层中医药技术人员学习。印发了《中山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方案》等文件,由市中医药学会、市中医院等单位组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专家组,定期到镇区基层提供中医药工作指导,每年度开展40余次巡回医疗与技术培训。

  在村(社区)卫生站熟悉掌握开展8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基础上,着重推广第二批中医药适宜技术,主要包括中药熏蒸、中药热熨敷、中药浸泡、中药贴敷、中药淋洗等中药外用技术,逐步提升村和社区卫生站的中医药服务范围和层次。

  3、做好中医药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中医药人才教育培训制度,鼓励在职在岗人员参加中医药专业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由市中医院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共同举办“西医学习中医班”等人才培养项目,全市近300多人获得结业证书。


  ▲中山市中医院举办“中医院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结业典礼。该项目是由我院主办,从医院遴选出七名中青年骨干分别拜李旭、何训昌两位省、市名老中医为师。

  启动省、市名老中医带徒的师承工作,组织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跟师郭子光、朱立国等国内名老中医,累计开展名老师承培养项目4批次共34人;建成1家国家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累计招收规范化培训生226人。2013-2015年,组织全市镇区医院、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中医骨干人才培训,采取讲座、培训班、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共举行了9次大型培训班,参加培训人员达1600多人次。


  ▲学员代表向导师献上鲜花

  三、注重便民保障,让中医服务性价比更“高”

  中医“治未病”的特点是未病先治,但重点不在于医生提前诊治,而是在于病人自治自防。要促进病人对疾病自治自防,一方面要科学认识个人自身体质,虚寒燥热大体能归类辨识,变化调整能大体掌握;一方面要科学掌握中医药特性,既不盲目迷信,也不因讳疾忌医;此外,最重要的是要让群众能够减轻负担,便宜可及。中山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正是充分体现出了服务便民、性价更高的特点。

  1、推广中医“治未病”便民信息系统建设应用。


  ▲市直属机关妇女保健讲座

  依托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在全省内率先建成应用中医体质辨识信息系统,集合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中西医门诊就诊、疾病随访管理以及
儿童保健等信息于一体,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动态调整、全程管理的城乡居民健康状态信息库。

  目前中医体质辨识系统在市镇两级中医“治未病”中心里得到推广应用,实现了全市联网。截至2015年,纳入中医药健康管理的全市65岁以上人员达84271人,覆盖率47%(全市65岁以上常住人口数约17.93万);全市0-3岁人员达41104人,覆盖率38%(全市0-3岁儿童数10.75万)。到今年6月份,全市各“治未病”中心共完成中医体质辨识40000余例。

  2、贯彻落实便民廉价中医药扶持政策。

  一是落实了全民医保中的中医药优惠政策,将针灸、推拿等中医非药物治疗技术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药(含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中药制剂)和中医治疗项目按规定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二是落实基本药物制度中的中医药扶持政策,按照基本药物制度的要求,配备了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品种,现配备使用的中药饮片基本能满足临床需要,减轻群众用药成本负担。

  3、推动中医药养生知识便民化传承宣传。

  一是做好中医药养生知识网络化科普,开通省内首家中医“治未病”网站,建立了中医“治未病”微信群及QQ群,在网络平台开设健康教育专栏和网上交流平台,并广泛利用电话咨询、电视、电台广播、互联网等进行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宣传和咨询,加强群众健康自我促进和自主干预管理。


▲中山西区中医健康养生基地标志


  ▲中医文化广场

  二是建设香山药用植物园、中医文化广场、中医药文化馆,举办“中山中医健康养生文化节”,形成中医药科普宣传、养生、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中医药养生文化旅游示范基地,每年参观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人数超过3000人次,促进市民群众自觉科学认识中医药预防保健作用,掌握和丰富自身中医养生健康保健知识,实现科学有效的健康自主预防和自我管理。


  ▲中药标本展示

  “道不远人,以病者之身为宗师;名不苟得,以疗者之口为依据。”全省中医“治未病”工作现场会既充分肯定了中山中医“治未病”经验,也对下一阶段全省中医“治未病”工作做了重点部署。下一阶段,中山将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围绕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发展方向,结合实际落实好现场会的重点部署,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是明确目标,以深化医改为契机,结合卫生强市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医“治未病”服务政策,积极构建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二是加强管理,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健全区域“治未病”服务网络功能,提高全市中医“治未病”服务水平。

  三是强化队伍,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四是创新发展,拓展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加大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和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的宣传力度,持续推进“治未病”服务发展环境改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