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 政策文件

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

发布日期:2014-04-22 17:56:38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浏览次数:- 字号:

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

粤发〔 2006 〕 3 号
( 2006 年2 月24 日)

    为全面振兴和发展我省中医药事业、产业和文化,把我省建设成为中医药强省,特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重大意义
    1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日益强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医药学以其显著疗效、鲜明民族特色、独特诊疗方法、系统理论体系和浩瀚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中医药与中华文化融为一体,相互促进,成为我国国粹。
    2 .中医药发展面临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随着现代医学模式转变、亚健康人群日益增多和人类养生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中医药的优势和潜力亟需进一步发挥和挖掘,既面临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国外准入障碍、技术壁垒、洋中药竞争等严峻挑战。因此,必须增强紧迫感,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发展中医药事业。
     3 .建设中医药强省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中医药事业、产业和文化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要清醒地看到,我省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不足、管理体系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不强。建设中医药强省,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关系到全省人民的身体健康,关系到我省医疗卫生事业和产业、文化的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广东、实现全省人民富裕安康的迫切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明确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4.指导思想。以“三个代录”重要思想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晨、市场竞争与政府扶持、近斯目标与长远规划、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整合资源、发展事业、做强产业、弘扬文化为总方针,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建立完善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医药制造和流通产业体系、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中医药创新体系、中医药标准体系为基础,以打造名院名科、名药名厂、名店名城、名医名校和自主创新、国内国际合作、弘扬岭南中医药文化为重点,全面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
     5 .发展目标。建设中医药强省,力争做到3 年初见成效,5 年大见成效。到2010 年,全省中医药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较完善、医疗水平明显提高,中医药产业产值居全国前列,中医药人才队伍壮大、结构优化,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设一批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和重点专科(专病);建立较完善的中医药创新体系,研究开发一批大品种名中药;做大做强中医药制造产业及相关产业,形成若干家产值超百亿元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和一批制造技术领先、国际知名的中药企业,中药工业产值占全国比重15 %左右,打造一批中医药现代流通企业,形成全国最大的中药材现代物流基地和主要中药产品出口基地,中药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15 %左右;建立完善中医药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若干所高水平、不同层次的中医药类院校,培养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中医药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技术骨干、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到2020 年,我省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医疗水平全国一流,中药制造产业规模大、竞争力强,中药现代物流业高度发达,形成一支规模大、结构优、水平高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强、国际化程度高、知识产权得到有力保护,中医药优秀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成为中医药综合实力全国领先的中医药强省。
    三、以建设名院名科为重点,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水平
     6 .建立覆盖全省城乡的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大中城市综合性中医院为龙头,以县级中医院为骨干,以乡村、社区中医服务网点为基础,形成涵盖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的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中医药成为我省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中发挥重要作用。
     7 .高标准建设一批综合性中医院。以现有条件较好的大型中医院为基础,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有特色、有优势,人才、管理、服务、设施一流的综合性中医院,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建设省中医院,使之成为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的典范。支持名院整合资源,发挥人才、技术和管理优势,扩大规模,做大做强,形成“榕树效应”。 
     8 .创新机制建设一批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医院。支持南方医科大学发挥中西医结合学科群优势,建设一所投资主体多元、医教研一体、国内一流水平的南方中西医结合医院。依托中山大学多学科综合优势建设一所以诊治疑难杂症为重点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在相关大学共同指导下,以南海中医院为基础,整合区内优质医院,建设一所不设行政级别的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在探索中西医治疗新方法、信息化改造和中医院事业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综合试点。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建设中西医结合医院。力争短期内形成我省中西医结合的医疗优势。

9.打造一批中医名科。注重疗效,发挥特色,大力推进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引导部分重点专科(专病)整合资源,优化升级,发展成为中医特色鲜明、治疗水平领先的专科医疗中心乃至专科医院。支持名科成为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和亚健康临床研究的创新平台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研发基地。
     10 .大力推进中医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根据中医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建设标准,推动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用5至10年时间,把我省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队伍结构合理的标准化中医院。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中医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原则上每个县(市、区)有一所中医院。鼓励民营资本创办中医院,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层中医医疗格局。积极开展中医院的远程医疗服务。
     11 .努力提高城乡基层中医药卫生服务能力。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优势,降低医疗成本,为基层群众提供价廉质优的医疗服务。积极开晨岭南中医民间验方、单方的收集整理、开发以及推广应用,开晨群众喜爱的汤剂治疗和针灸、推拿、拔罐、刮疹等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大力加强农村中医工作,逐步改善乡镇卫生院私村卫生站(室)中医药基础设施条件,把中医药技术服务贯穿到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鼓励中医药人员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社区全科医师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范农村和社区中医医疗市场,依法打击和取缔非法从医活动。
    12.发挥中医药治大病、防大疫和防治亚健康病的独特优势。大力加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病症的工作。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纳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临床救治体系,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对有一技之长和疗效独特的治疗方法、药物、方案的收集、整理和评审,制定疗效评价标准。针对亚健康人群不断增大的情况,发挥中医药“上工治未病”的作用,积极开展亚健康的中医药临床诊断和保健服务。
    四、以打造名药名厂为重点,做强做大中药制造产业
    13 .鼓励和支持中药新药开发。对企业开发中药新药过程中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可按税法有关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据实扣除。加大资金投入,支持我省名优大品种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大力支持中医医疗机构院内中药制剂的研制私使用。依据《 药品管理法》 ,结合中医药特点,研究制定我省院内中药制剂在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的管理办法。充分利用省医疗保险和公费医疗政策,支持中药开发,凡我省开发的中药新产品、二次开发的名优中成药和部分疗效确切的院内中药制剂,纳入省医疗保险和公费医疗目录。药品监管部门要关注创新药研究,及早介入并提供技术指引和服务,对创新药申报实行随到随受理。力争短期内,打造一批大品种名中成药。
    14 . 做强做大中药工业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兼并、重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做大中药企业。支持广药集团整合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巩固其全国最大中成药制造基地地位,使之成为全国现代中药产业的旗舰。支持骨干中药企业进行技术装备改造,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发展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中药名厂。大力引进国际医药企业进入中药产业。引导中小型中药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15 .建设一批中医药产业基地。大力支持中医药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中药产业优化升级,催生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使我省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竞争力最强的中医药制造产业基地。重点支持广州生物医药国家产业基地、深圳国家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基地、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药产业园区、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和珠海市生物医药产学研技术创新基地的建设。支持药品监管部门在中药产业基地设立药品检测机构,为中医药企业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创造条件吸引更多中医药企业进基地,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化生产。调动吝方面积极性,建成一批现代化的中药饮片加工基地,发展一批中药饮片名牌,大力推广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应用。
16 .提高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开发加工和经营水平。加强对分散农户中药材种植的指导。推广化州绿色生命公司化橘红规范化种植基地经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投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鼓励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支持中药企业发展自己的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规范化种植大宗、道地中药材和重点中成药品种所用中药材,提高中药材质量和产量。积极推广应用生物技术和新型育种、栽培技术,发展名贵中药材种植,创建优质药材品牌。高度重视和支持规范化种植中药材的深加工,提高经营水平。打造一批中药材专业镇。把中草药材种植作为扶贫开发项目,为贫困山区开拓一条新的致富门路。
    五、以打造名店名城为重点,搞活中药现代物流业
    17 .规划建设一批中药现代物流中心。按照政府规划支持、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现代化管理的原则,规划建设若干个规模大、配套齐全、管理规范、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中药物流中心,发挥聚集和品牌效应,全面提高我省的中医药物流水平。支持广弘集团投资建设广州国际医药港,创建中国医药商贸第一品牌。支持珠江投资公司、新南方集团、广州中医药大学、从化市和高要市联合建设一个集研发、规范化种植、中医药文化和中药流通于二体的现代化中药城。支持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广东药学院、中山市联合共建一个官、产、学、.研、贸五位一体的现代化中药城。支持罗浮药谷公司与惠州市合作,建设一个集中药种植、加工、流通和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中药城。
    18 .改造和提升传统中药物流名店。支持一批老字号中药名店开展连锁经营,培育一批新的中药连锁经营企业。构建广东中药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吸引国内外的中药技术成果到广东交易私落户。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中医药市场秩序,坚决依法打击制假、贩假和侵权行为,提高我省中药材市场的管理水平。
    六、以培育名医名校为重点,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
    19 .加快培育一批中医药领军人物。以重点学科私博士点为载体,结合我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岗位计划”,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和引进助名左右学术造诣高、受国内同行公认的知名中医药学科带头人,造就10 名左右中医药学术领军人物、一大师级学者,创建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承担中医药重大科研任务,在中医药科技发展前沿发挥引领作用。
    20 .加快培养新一代中医药骨干人才。重视发挥名老中医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完善新型的中医师承制度。依托省中医院,成立广东省中医科学研修院和名中医工作室,聘请全国名老中医,采取师带徒的方式,每年选拔一批具有较高资质的中医师进院或室研修,传承老一辈名中医的医德医风和临床经验,造就新一代名中医。依托中医药高等学校和大型中医院,通过专科专病进修、专题研修等多种途径,每年为县市中医院培训50 。名左右的中医中药骨干人才。通过继续教育、专业培训等形式,为全省乡村、社区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培养一大批熟练掌握中医临床技能的中医师。依托南方医科大学,每年为基层培养10 。名左右中西医结合骨干人才。挑选一批中青年西医临床骨干进行系统的中医药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培育新一代中西医结合学术带头人。
    21 .建设一批中医药名专业、名系和名校。深化中、医药高等学校的教学、课程改草,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继续加强中医药类名牌专业、示范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支持各大学整合资源,打造一批中医药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中医药院、系。广州中医药大学要发挥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等综合优势,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努力成为我省中医药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医疗服务和新药开发的重要基地。加大扶持力度,办好现有中医药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加快中成药制造业、中药种植业、中药物流业等技能人才培养,为基层输送大批中医药实用人才。
     22 .完喜中医药评价体系。从实际出发,探索建立一套民间中医药人才和师承制人员的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定体系。根据中医药人才成长特点,按照就诊量、临床疗效、群众认可度等指标,评定省级、市级、县级名中医师,由各级政府发给证书,享受相应待逼。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疗效标准和诊断标准,推动制定相关地方法规。调整中医治疗收益统计和评价标准,凡中医师运用现代诊疗手段的收益,纳入中医收益统计。制定促进我省中医药发展的价格政策,合理制定医疗机构针灸、推拿、中医正骨等传统项目的服务价格和中成药价格,完善补偿机制。
    七、以整合科技资源为重点,大力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
    23 .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以国家973 首席科学家邓铁涛教授承担的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项目为龙头,统筹全省有关科研力量,开展中医药重大基础理论研究。支持中医药学科带头人领军开晨基础理论研究,力争在古典医籍研究、岭南中医学及文化研究、中医药科学方法学、七情致病理论、四诊客观化识别、中西医比较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建立和完善中医辨证论治、针灸经络理论、制药工程技术等体系、创新产品研发体系。
    24 .集中科技力量联合攻关突破关健技术。加强组织协调,集中资金,实行省市县联动,整合各方力量,围绕中药现代化重大关键性共性技术、中医药先进制造技术、具有重大医疗效果的新药开发、中医药领域关键科学问题和我省重大疾病及健康问题,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和原创性科学研究,力争短期内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实现产业化。筛选一批安全有效的院内中药制剂进行科技攻关,尽快开发成中药新药。
    25 .改喜中医药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充分利用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全省中医药的科研设备、人才、文献资料等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形成统一、开放、共享的中医药实验设备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和科研部门提供快速、便利的实验和检测服务,提高全省中医药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继续建立和完善一批国家和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创新平台。创建中药自主创新工程中心。加大扶持力度,建设好国家级和省级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为中医药研究开发创造良好条件。培育发晨一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26 .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及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中医药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研究开发更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药技术和产品,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加快中医药专利技术的实施和产业化。精心组织策划,开展中药国际药品注册、国家认证及跨国经营的企业综合试点。支持药检和药物研究机构并吸引有条件的企业参加,用5 年左右时间,对我省道地药材进行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准研究,建立起国家认可、国际认同的南药标准体系,进而推动成为国家和国际通用标准。鼓励和支持中医药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以标准为依据,以检测为手段,建立全面质量控制模式和技术监督网络。大力推进中药监管的现代化,严格监督中药系列管理规范的实施,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27.整合资源建设中医药研究机构。以广东省中医研究所、省第二中医院和一方制药为基础,以新的运行机制,组建一所现代化、一体两翼的广东省中医药科学研究院,成为中医药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的重要基地。引入新机制,把广州中医药研究院建设成为依托大学科研才优势,开展中医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重要基地持有条件的市、大学和企业建设中医药研究机构。鼓励科研机构、一制药企业、中药种植企业等合资建立股份制研究机构。
    八、以国内国际合作为重点,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28.积极培育中药出口主体。认定一批产业基础好、产品出口潜力较大的企业或地区作为中医药出口基地。支持广州、深圳、佛山等地创建国家医药出口基地。确定一批具有技术、产业、市场优势的重点企业或企业集团,提高国际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一批有实力的中药企业成为我省中药出口的骨干企业。鼓励重要提取物、重要饮片的出口。
    29 .以医带药开拓中医药国际市场。各地各部门要积极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在国外办中医院,实现“’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加快中医药国际化步伐。积极寻找国外医疗合作伙伴,采取多种形式把中医药打入国际主流市场。
    30 .积极开展泛珠三肩区域中医药合作。大力加强粤港澳中医药合作。充分发挥粤港澳的各自优势,政府搭台,中介推动,市场导向,多方参与,共同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共同制定中药材质量标准,联合开发中药新品种,开展中药检测领域的合作,提升中药产品的包装和国际营销形象,建立粤港澳中药产品销售多层次营销网络,联手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建立泛珠三角区域中医药合作机制,加强沟通与协调,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南药研究开发为重点,在中医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开拓南药的国际市场。加强与境外海外大学和医疗机构的交流合作,培养一批具备双语能力的中医药国际化专门人才。
    31 .加强对中药出口企业的服务和政策扶待。外经贸部门要通过举办中药产品出口标准培训班,帮助企业掌握各国相关法规和标准;加强对国际市场医药产品需求的调研,根据不同产品和不同市场,帮助企业确定不同的市场开发策略。借鉴跨国医药集团发展经验,大力发展医药电子商务。人事、科技部门要帮助出口企业发现、引进人才。省科技兴贸专项资金要加大对中医药出口的扶持力度。
    九、以挖掘岭南中医药文化为重点,弘扬中医药文化
    32 .大力发晨中医药文化事业和产业。整合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等现有的中医药博物馆资源,在广州大学城建设一个集中医药历史博览、成果展示和科技交流于一体的大型中医药博物馆。整理出版岭南中医药文献、民间验方、名老中医学术论著和中医药科普读物等。创办岭南中医药学术刊物。加强岭南中医药文献的出版工作。积极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在中医药产业中要更多地注入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掘岭南中医药文化资源,拍摄影视精品,扩大岭南中医药的影响。建立中医药专门网站,推动岭南中医药走向世界。
    33 .加强中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各级中医院要成为体现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选择有条件的中医院进行中医药文化改造,在办院理念、医院管理、人才培养、诊疗活动和建筑风格等方面体现中医药特色,为全省中医院文化建设作示范。凡新建和改建的中医院,都要把‘中医药文化特征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使全省的中医院形成鲜明的中医药文化风格。
    十、切实加强建设中医药强省工作的领导
    34 ,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中医药强省建设议事协调机制,加强对全省中医药事业、产业私文化发展的统筹协调,宏观指导,规划制定。吝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我省中医药的振兴和发展。从2006 年起,连续5 年,省在整合现有财政用于中医药事业、产业资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预算安排,加大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每年引导带动各级政府和社会资金10 。亿元以上,集中建设中医药强省。省财政增加的资金主要用于中医药科技攻关、风险投资的引导等。
    35 . 改革和完喜中医药管理体系。省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实力量,加强宏观管理和行业指导。各市、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设立中医药管理机构并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深化中医药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权责明晰、充满活力、监管有力的公立中医院管理体制。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推进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出资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改草试点。引入竞争机制,加快中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步伐。大力培养中医药管理人才。
    36. 加强中医药发展的整体规划和政策落实。按照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各级政府要将中医药发展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省制定《 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实施纲要(2006 一2020年)》 和《 广东省中医药发晨“十一五”规划》 ,省直各有关部门要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并抓好检查落实。各地级以上市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贯彻落实本决定的实施意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