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东省中医院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以“播种、育苗、培根”为指导,形成了“院—校—家”“点—线—面”相结合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同心圆”模式——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谈及中医药文化传承,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表示,“文化的传承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需要走进校园,从青少年一代一步步铺垫、打造。中医药自信是文化自信的一部分。中医药的复兴,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 张忠德总结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三部曲”:播种、育苗、培根。沿着这个路径,10余年来,广东省中医院用心用情用力,守正创新,组建了一支由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广东省名中医等为带头人的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形成了“院—校—家”“点—线—面”相结合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同心圆”生动模式,探索出一条特色十足、可复制推广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之路。 播种:“点—线—面”相结合 “岐黄薪火”特色研学课程“火”了 日前,一则短视频引爆朋友圈。视频中,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会上,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自信满满地在活动现场介绍悬灸,年纪不大的她对悬灸的原理了如指掌,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亲自上手为来宾演示,引来不少网友称赞。 这名小学生来自有着近160年历史的广州市朝天小学。得益于该校与广东省中医院合作的“岐黄薪火·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她早早就接触到了中医药知识。 “中医药在岭南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抗疫三年来,中医药发挥的重要作用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德叔(张忠德)带领队伍14次逆行驰援,他们的奉献精神、大爱精神、抗疫精神、爱国情怀是我们少年儿童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活教材。”朝天小学校长孔虹谈及与广东省中医院的结缘颇为动情。 为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热爱中医的种子,传播中医药文化,双方一拍即合,邀请张忠德带着中医传统文化进校园,由张忠德担任学校“德叔杏林研学中队”总导师,一同探索医教融合学习新模式。“我们的孩子多次在习作中描绘眼中的德叔,中医药文化成为了孩子积淀学习能力的载体,德叔成为朝天学子的‘偶像’!”孔虹说。 “‘岐黄薪火’研学活动在朝天小学得到很好的发展,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驱动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防病治病起到良好作用,也帮助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张忠德说。 2020年10月,广东省中医院与朝天小学在广州市中小学卫生健康促进中心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联合打造的“岐黄薪火”研学活动正式启动。以此为起点,更多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全面推开,最后实现广东省中小学全覆盖,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育苗:以兴趣为抓手 生动趣味、实用可及的培育形式备受称赞 “同学们,你们知道艾草可以用来做什么吗?” “可以用来艾灸,我在家里经常看到爸爸妈妈熏艾灸。”“还可以用来煎鸡蛋,我妈妈煎的艾叶饼可香了。”“还能用来做艾糍。”…… 每周二下午的“岐黄薪火”课程,已经成为朝天小学师生最期待的课程。广东省中医院通过整合各专科资源,从师生们感兴趣的内容入手,“组团式”开展“岐黄薪火·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包括国家级“非遗”项目岭南陈氏针法进校园、中医药健康科普讲座、抗疫故事分享、中医养生保健操、青少年脊柱健康校园行、中医药近视防治健康校园行、中医药急救知识健康校园行以及外出研学等10余项。以张忠德为代表的“岭南甄氏杂病流派”、广东省名中医杨志敏为代表的“志在健康”治未病团队等也进驻校园,专家引导学生探索并认识维护身体系统平衡的重要性,建立起中医治病的思维方式。项目团队受聘担任朝天小学辅导员超30人次,累计开展讲座197次,服务师生2.9万余人次,各类网络直播课程线上观看人数达45.5万人次,形成立体化、全方位、闭环管理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广东省中医院实践。 如今,走进朝天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面富有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墙:24节气养生小妙招、中草药知识墙等,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浓浓的中医药文化气息。由该校小学生和广东省中医院医务人员共同创作的24节气养生小妙招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小学生为每个节气配上生动的图画,与医生提供的养生知识,两者相得益彰。 培根:多线延伸 画好“医院——学校——家庭”同心圆 “医院、学校、家庭是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重要组成单位。”广东省中医院党委书记史俏蓉表示,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医院有种子。医院专家团队结合中医药独有的思维模式、认知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审美情趣,全方位总结历年来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经验,制定适宜于在中小学开展的传播载体和形式,开拓创新,切实做好“团队、项目、课程”三维一体保障。 史俏蓉介绍,为更好地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医院团委组织牵头,深入调研中小学生的健康痛点和求知兴趣点,集中力量遴选一批运营成熟、经验丰富的健康科普团队,运用活泼生动、通俗易懂的形式,创建一批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传播项目。围绕“中医药健康校园行”“中草药实践研学”“中医药文化故事”等领域,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制中医药健康文化系列课程,并通过“研学”形式落实,构建“医生教学-学校研学-家长督促”的闭环,使课程生生不息、迭代成熟。 学校有土壤。朝天小学活用部门联动机制,通过理论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打好“中医院专业知识”与创新“体验学习方式”组合拳。谈及如何打造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中医药文化课程,广东省中医院团委书记何仲奎介绍,在项目实施上,构建了有制度保障、有团队投入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前期,医院的专业团队先到学校开展调研,收集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并将收集到问题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筛选整合,共同探讨制定教学计划,俗称“磨课”,大家结合上学年的经验做法和新学年需求调整课程设计,实行双导师制;学年结束时,组织“研学嘉年华”总结展示学习成果,形成“前期磨课-课程开展-后期研学嘉年华”的闭环,保障优质课程不断滚动,岐黄薪火研学体系已经形成。 家庭有阳光。家庭是孩子们开展中医药研学实践活动的最好“基地”。朝天小学联动学生家庭积极参与到主题研学活动中,成为中医药主题研学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院、校、家”黄金三角鼎力撑起“岐黄薪火”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文化平台。如杨志敏教授治未病团队以“辨识——自己的身体、外治——人生自有大药、食疗——厨房就是药房”的课程思路,通过孩子带动家庭,让家长主动参与其中,让厨房变成药房,使每个家庭都变得更有“烟火”味。 “爸爸,我鼻炎发作了,不要给我雪糕吃了。” “妈妈,你昨晚没睡好,出门时候要记得戴上帽子围巾,寒风从头来。” 通过孩子反向输出健康理念和习惯,把健康的生活方式传递给家长,起到相互促进作用。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让张忠德倍感欣慰的是,如今已经可以听到越来越多这样的对话。 “可喜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在青少年一代中正不断被加强。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小朋友们也对中医药知识有所掌握和了解,广东省中医院也在不断创新载体和方式,由点及线带动面,推动中医药文化走进更多的学校及幼儿园,如文德路小学、旧部前小学、广大附小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按照这个趋势,相信不久的将来,包括中医药文化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将根植于每个中国人心中!”张忠德自信地说道。■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文:本报记者 徐婧,通讯员:宋莉萍 张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