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佛山中医药何以薪火相传名扬海内外?

发布日期:2020-11-27 16:45:35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浏览次数:- 字号:

  

  

  位于佛山市南海区的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近日收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卫生和预防部核准签发的药品注册批准文件,该公司生产的“化湿败毒颗粒”将正式以药品身份进入阿联酋市场。这标志着“中医药力量”在全球抗疫中得到认可,引发普遍关注。

  不只是新冠肺炎疫情,佛山中医药在历史上的数次抗疫中屡立大功。明清时期,佛山中成药就远销海内外。直至今天,很多佛山中成药老品牌依然畅销不衰。

  数百年薪火相传,佛山中医药何以为盛?连日来,佛山日报记者深入采访佛山中医药历史文化研究学者、佛山中成药非遗传承人,探寻佛山中医药波澜起伏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佛山市制药一厂蜡丸生产现场。资料图片由国药集团冯了性(佛山)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生生不息 佛山名医在历代抗疫中立大功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南海籍名医、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带领医学团队研发的“流感病毒中药预防方”,源源不断地送往湖北武汉抗疫一线;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广东省中医院等医疗队共同研发中国首个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药“化湿败毒颗粒”,其生产基地是在位于佛山南海的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

  “这绝不是一个巧合。”杨志敏说,佛山中医药业曾涌现出何梦瑶、梁龙章等名医,他们用独有的认知理论和方法,以中药帮助人们渡过险情,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古时岭南,气候多变,疫情频发。清初南海名医何梦瑶认为,“瘟疫非伤寒也……伤寒感天气之赏气,此感天地之厉气也,邪自口鼻入内。”他编著的《医碥》序中写到:“其在思恩也,疠疫流行,西池广施方药,饮者辄起。制府下其方于郡邑,存活甚众。”可见何梦瑶诊治瘟疫的病例之多,疗效之好。

  在佛山名医的辨证施治下,佛山中医药成为对抗疫情的利器。1894年,广东爆发鼠疫大流行,“伤人不下贰拾余万之多”。南海中医梁龙章创立“易数运气方论”,遂于治疫有“一得之长”,他在各善堂、医院救治,“历年存活不下十万之多”。同年,香港发生鼠疫,广东近代伤寒名家、顺德名医黎天佑将传统药方“升麻鳖甲汤”制成散剂,取得良好疗效。

  天花令古人闻之色变。牛痘接种术初传入中国时,传播受到极大的阻力。为使国人接受这项医学,南海人邱熺运用中医学术理论解释牛痘,并采用中药方式治疗种痘出现的并发症,令接种更加安全。邱熺从事种痘事业近半个世纪,被后人誉为“牛痘在中国传播的先驱”。

  1937年,澳门霍乱流行,群医束手。顺德名医张阶平辨证论治,医治众人甚多,上门求医者络绎不绝。

  1956年~1959年,石家庄、广州等地区爆发乙型脑炎,广佛地区的中医们联手抗击疫情:顺德名医刘赤选带领广州中医学院教师前往广州市传染病院参加乙型脑炎抢救工作,他运用温病学说进行辨证论治,治疗效果好,后遗症少;南海名医区少章根据不同气候产生的不同发病因素,做到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治疗数百例,疗效显著。

  这些佛山中医抗疫史被记录在佛山历史文化丛书之中的《佛山中医药文化》中。佛山历史文化丛书专家库成员、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陈凯佳说,佛山名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让中医药在历代抗疫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杨志敏不仅是广东省名中医,还是南海西樵“保愈堂”第九代传人。2003年“非典”期间,她曾应香港医管局邀请赴港援助抗击“非典”,并荣获香港“抗炎勇士纪念章”,开创了中医药进入香港公立医院的先河。

  源远流长 中医药文化渗入广府人骨髓

  佛山名医众多,加上佛山所处的地理因素、商业因素,成就了佛山作为岭南成药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陈凯佳介绍,民国时期的南海人萧步丹在前人的基础上,搜集600多种岭南草药,整理其药理,编著《岭南采药录》。该书是近代影响最大的介绍生草药的医学著作,极大地推广了岭南草药的使用,也促进了岭南草药学的研究和发展。

  明清时期,佛山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作为南方商品重要集散地,佛山汇聚了众多手工业工人和商贩以及数以千计的南北客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感受到佛山中成药疗效好、携带方便,故买来作为常备药品。《佛山养生文化探源》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博士生导师刘继洪谈到,庞大的人口数量、便利的草药采购以及便利的贸易渠道,为佛山医家及药商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遇。佛山成药行业各字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个个经典名方横空而出。清代鼎盛时期,成药行业从业人员达数千之众,字号逾百家,产品逾千种。

  佛山武术、粤剧、狮艺蓬勃发展,无形中也促进了佛山中成药发展。“练功夫,跌打损伤时有发生,佛山亦武亦医的名家不在少数。比如,咏春宗师梁赞开设医馆赞生堂、洪拳宗师黄飞鸿开设宝芝林、佛山鸿胜武馆自创跌打药方,李广海创制的‘伤科跌打丸’至今仍在生产销售,是佛山伤科名药之一。”刘继洪说。

  民间有谚语“春后冯了性”,说的就是春天耕种插秧前,农村家家户户会喝冯了性药酒,预防寒气侵袭。如今,佛山中医药早已深入民心,“保济丸、甘和茶,没用过的都不是佛山人。”家住禅城升平路的梁姨说起佛药老字号如数家珍。她说,前段时间自己扭伤腰,用了李广海跌打祛风膏,贴几片很快就好了。

  长期以来,广佛地区群众煲药汤、治未病的中医药氛围浓厚,由中医引入的养生文化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膳食里。在佛山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凉茶铺,民间还喜欢将鸡蛋花、鸡骨草、木棉花、车前草、白茅根等药材入汤,药膳文化已成为广东饮食一大特色。

  薪火相传 佛药老字号守护百姓安康

  “近代以来中药在海外需求不断增长,很多佛山药号到香港开设分支以增强外销。”刘继洪说,如黄祥华、黄慎昌、黄世昌、李众胜堂、芝兰轩、源吉林等。至今,这些老字号的后人分支仍在香港、澳门等地继续经营。

  上世纪50年代,甘和茶、冯了性等佛药老字号并入佛山市联合制药厂;1971年,“源吉林甘和茶”“少林跌打止痛膏”由佛山市制药二厂独家生产;进入21世纪,企业改制为佛山德众药业有限公司,现为国药集团德众(佛山)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集团冯了性(佛山)药业有限公司把历史上佛山镇出品的过百个中成药传承下来,成为集人名、药名、企业名称为一体的佛药重要品牌。为让更多人了解佛药历史以及冯了性轶事,冯了性药业特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汝荣创作以冯了性为主题的大型石雕以及100米的陶塑浮雕作品,以长卷形式展现了自古到今佛山医药人制药的历程。

  冯了性药业、德众药业承载了数百年来佛山制药人的荣光史,获评“中华老字号”。为更好保护、传承中国传统医药精华,佛山伤科制药技艺、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传统组方及工艺、源吉林甘和茶制作技艺进入省级、市级非遗保护项目,陈逊文、杨雄辉、霍嘉茵等7人成为非遗传承人。近年来,佛山市非遗保护中心通过举办“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等活动,让孩子们走进医院、医企体验传统制药的制作工艺。

  80后的霍嘉茵不仅是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传统组方及工艺的第十四代传人,还是市级非遗传承人。17年来,她专注于药酒的研发和生产制作技艺,同时她也在培养徒弟,做好佛山制药文化传承人。她说:“数百年来,佛药作为岭南中医药文化瑰宝传承至今,以物美价廉、疗效显著的特点守护着百姓健康。我们这代人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赋予古老佛药新内容,从而更好地造福一方百姓。”

  佛山中医院的陈逊文是佛山伤科制药技艺的市级非遗传承人,其父亲是佛山著名骨伤名家陈渭良。陈逊文表示,佛山正在大力建设博物馆之城,希望佛山能够建设一座反映佛山中成药历史发展的主题博物馆,让大家可以看到数百年佛山中医药发展历程,了解众多佛药品牌历史,体验佛山中成药疗效,让更多人深度感受佛山中医药文化。

  佛山中医药简史

  ◎晋代葛洪在佛山(现今的南海区丹灶镇、仙岗村和顺德区)结灶炼丹。

  ◎北宋初年南海人陈昭遇担任御医,编撰《开宝本草》和《太平圣惠方》,是岭南地区第一位留下医药学著作的名医。

  ◎明清时期佛山中医药崛起,一些中成药产品从小作坊起步,行销全国,出现了梁仲弘抱龙丸、李众胜堂保济丸、黄祥华如意油、保滋堂“八宝珠珀保婴丹”、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等一批佛山知名中成药。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南海黄飞鸿在广州西关仁安街设立“宝芝林跌打医馆”。

  ◎1920年佛山李广海在“平恕堂”的基础上建立“李广海跌打医馆”。

  ◎1956年在汾宁、健康、同仁三间联合诊所的基础上,吸收市内一些颇有名气的开业医生,组建成佛山市中医院。

  ◎2020年7月佛山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中医药大会,对加快建设全国中医药强市进行全面部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