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名中医刘英杰教授访谈。视频选自《大医精诚——岭南名中医系列视频》
刘英杰(1940年1月生),第一批广东省名中医。惠州市名中医,主任中医师,历任惠州市中医医院内科医生、内科住院负责人、惠州市中医医院院长,致力于医院管理和中医临床工作。曾任惠州市第五届人大代表、第六、七届政协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惠州分会副会长。
刘庆荣,惠州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院长。
刘庆荣:中医药学是祖国的瑰宝,您有53年的中医临床工作经验,一直倡导钻研中医经典,请您结合临床经验谈谈您在治疗脾胃病、心脑血管上的一些辨证思维。
刘英杰: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所以中医常说“有胃气就生,无胃气就死”。比如慢性病,胃口好有“胃气”就不会死,如果病人脾胃不好吃不下、无“胃气”,就很快消瘦,很快死了。
中医认为,消化的过程,就是“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的过程。就是说,人们吃下去的东西,要经过肺的气化、脾的运化、肾的温化,才能够完成消化的整个过程。
刘英杰:我们治疗疾病,有时会遇到一些不是脾胃病的病,我们也从治疗脾胃入手。比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上世纪60、70年代初期我们都是用归脾汤来治疗,当时天冷的时候病人就咳嗽、吐血,我们用了归脾汤后,病人就都慢慢好起来了。为什么呢?因为中医认为“脾统血脉”。
学医之路:病痛接踵袭家庭,少年决意做中医
刘庆荣:刘教授,1953年您从香港回到广州,高中毕业后,毅然选择了学习中医,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经历跟体会。
刘英杰:我1940年出生,第二年日本人就占领了香港,我的妈妈跟姐姐先后患了伤寒病。(我的父亲)去结账的时候,拿一袋袋的钱去买单。1945年我又得了脑膜炎,后来我爸爸又得了肺结核——小时候我家人的疾病不断,我就立志长大之后就要做医生。我认为在国内读医就要读中医,在国外读医就要读西医。所以毕业之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做一个远行者。
医生培养:熟读经典,多到临床,多看多问
刘庆荣:现代社会在发展、进步,医学也在不断的发展,您对现代学生的成长有什么建议?
刘英杰:现在医生的成才路时长增加了,要求也更严格了,所以大家学习要努力,要重基础,中医的方剂、经文要背熟,要多问,你不敢问就永远都不会。比如,以前我们看一些老年人咳嗽老是治不好,很多人不知道有可能是老年慢性心衰的表征。西医的一套(诊断标准)就是,肺门影加宽,心跳增快,心脏增大,气紧心跳。我们中医就用苓桂术甘汤这些强心利水的药。
学习要放下面子,离开凳子,要多到临床跑,到病房跑,问问人家这是什么病?甚至你也可以问其他科的,内科的可以问外科,你也可以问放射科,这样你就知道得多,你就不会走弯路。培养中医不单要打下中医基础,还要打下西医基础。一定要把中西医结合好,互相合作、互相提高。
现在生活的水平提高了,要求养生的人也多了,很多病人都要求看中医,比如一些慢性病、面神经瘫、脾胃病、胃病、胃溃疡都来看中医。
大医精诚:医生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高尚的道德品质
刘英杰:大医精诚是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第一卷提出的,所谓“精”就是技术精益求精,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诚”就是高尚的道德品德,所谓“大慈恻隐之心”“普救含灵之苦”就是说,看病人要好像自己有病一样,感同身受,从而引发“大慈恻隐之心”,所以它也要求医生不能“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收人家东西或者看不起人家。
刘庆荣:惠州市中医医院在省委省政府和省中医药局的领导下,一定会把握好这个机会,扎实抓好养生保健治未病,把中医药+这块工作做好,为惠州人民、为中医药的健康事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本文选自《大医精诚——岭南名中医系列视频》,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为弘扬大医精诚,记录传承中医名家风采和学术思想,广东省启动“大医精诚——岭南名中医影像工程”。中医大咖们结合临床实践谈热点健康问题,分享成才之路,学术观点等等,干货多多,精诚满满。 计划用3年时间拍摄300位名中医,第一季拍摄100位,视频将在广东中医药微信公众号首播,逢周一、周三推送。 “大医精诚”岭南名中医影像工程项目,由广东省中医药局监制,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广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交流中心、广东省发展中医药事业基金会四家单位联合主办,由广东省各地级以上市卫生计生局(委)、省属中医院共同支持;由康美药业总冠名,并作为联合出品单位;由中国中药-广东一方制药、中山中智药业、四川新绿色药业协拍支持。 拍摄相关事宜与建议可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同微信):18026331605、13925005696; 工作组邮箱:lingnanmingyi@163.com 《大医精诚》岭南名中医系列视频 逢周一、三推送,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