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中山:把握优势,创新发展,不断完善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

发布日期:2018-12-02 09:25:20 来源:本网 浏览次数:- 字号:

▌11月29日,全省基层中医药工作现场会在梅州召开


11月29日,全省基层中医药工作现场会在梅州召开。



▌中山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副局长杨汉东在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把握优势创新发展

不断完善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


中山,古称“香山”,因“地多神仙花卉”而得名。境内五桂山多奇花异卉、四季飘香,国医保健、花香茶浓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人文氛围,孕育并推动中山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中山充分把握优势,积极探索,以卫生强市建设为契机,把中医药有机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工作,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完善市镇村三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基本情况


中山市面积18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0万,下辖25个镇区,277个社区居委会,现有2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市中医类医疗机构总数57个,其中中医院3家(三甲公立中医院1家,民营中医院2家),中医类门诊部6个,中医类诊所48个。截止2017年末,全市中医类医疗机构床位2195张,比上年增长17.88%;全市中医类医疗机构门诊服务人次406.88万人次,住院服务人次8.04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0.07%、7.74%;镇级以上综合医院均设有中医科,全部镇区建立了中医“治未病”中心,全市所有镇区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至2018年10月,全市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镇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占比均达到100%。

主要成效


(一)中医“治未病”三级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全面建立。


经过几年努力,中山市建立了全市中医“治未病”技术指导中心和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中山市中医院作为广东省中医名院,第一批省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单位,被确定为全市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和指导中心。建设完善了香山药用植物园、中医文化广场、中医药文化馆,初步形成中医药科普宣传、养生、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分类指导各镇区整合有效资源,全市所有镇区均建立了“治未病”中心。到目前中山市已建成以中山市中医院为龙头,镇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支撑,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2017年10月,中山市治未病联盟成立,联盟以中山市中医院为龙头,包括了23家镇区医院和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快推动中山市中医医联体建设,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防治结合”,全方位拓展我市中医药服务。治未病联盟的成立,创建了中山市治未病学术交流的更高平台,通过区域合作,实现互促互进、优势互补,使联盟共同进步和发展,辐射带动区域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成立至今,联盟致力于通过多种方式拓宽社会各界团体学习交流中医“治未病”文化的渠道,共同分享中医治未病文化,创建中医药人才培养、科研教学、技术水平等各方面技术一流、服务一流的专科联盟。


(二)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实现新跨越。


中山市大力发展“互联网+中医药”,依托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整合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信息、中西医门诊就诊信息、疾病随访管理信息、妇儿保健信息,打造独具特色的信息服务网络,积极探索便民、利民、惠民的中医药服务信息化新途径。中医体质辨识系统覆盖全市,2015年全市各镇区“治未病”中心统一配置中医体质辨识信息系统并实现全市联网,截止到2018年10月,全市各“治未病”中心共完成中医体质辨识107623人次,进一步强化了各类人群健康档案维护、普通和特殊人群中医健康管理、慢病健康管理和中医药保健指导;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60%和53.7%;通过对不同体质目标人群的健康干预,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指导,真正实现“未病先防”,群众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三)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


开展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省名中医师承项目。邀请全国名医名家带教指导,建设了中山市中医院禤国维、古镇人民医院韦贵康、陈星海医院唐祖宣三个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加强中医精英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中医药学术领军人物和名中医,擦亮中山市中医药服务品牌;依托市中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成立了“治未病”教育培训基地,对全市从事中医保健服务的医务人员进行“治未病”理论和技能规范化、标准化培训;制作了两批包含36个项目的中山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视频学习材料,建立广东省中医药科技服务网站,免费进行远程教育。中山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进一步规范,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四)中医药知识和中医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充分利用现有中医药资源,开拓创新中医药文化宣传新形式,2016年1月,以市政府名义举办了“中山中医健康养生文化节”。开展中医养生文化旅游活动,建立广东省中医药养生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涵盖科普教育基地、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基地在内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017年投入近1000万元,对中山市中医院中医文化馆改造升级,增设180度弧屏影片展播项目,通过动漫人物阐述中医发展历史、中医药文化、名医典故及中医特色疗法等,让群众更加生动的了解中医药知识。通过虚拟VR技术让人们在虚拟世界里模拟野外采药过程等,进一步提升中医药的影响力和认知度,提高人民群众的中医养生健康保健意识。


(五)中医健康服务业和健康养生基地蓬勃发展。


通过20多年的探索发展,中山市已形成国家健康基地、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翠亨医疗器械产业园为主的健康产业集群。近年来,中山市健康医药产业产值以超过30%的年增幅快速发展,规模效应明显,尤其是中医药健康服务和健康养生基地建设潜力巨大、发展态势良好。中山市西区大力建设养生小镇,着力打造成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依托中山市中医院优良的资源优势,结合中山(西区)坚实的服务业发展基础,2014年12月正式启动了中山(西区)中医健康养生基地建设。2015年10月出台《中山市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2015-2020年)》,从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着力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等方面对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进行明确清晰的规划与部署。2018年10月制定《中山市(西区)促进中医养生产业发展扶持实施细则(试行)》。以中医养生为龙头,涵盖中医药产业集聚、中医养生科普、旅游、养老等产业的健康未来城,拟设“一核两翼”,功能互联。目前,西区已成功引进御水湾中医健康养生基地示范园项目、固生堂中医馆、珍身堂健康养生文化园、广药集团、“甜妈仔”等11家知名中医养生企业进驻养生小镇,正在与以岭药业、国药集团等大型知名企业磋商合作。

工作经验


(一)加强领导,高位推进中医强市建设。


长期以来,中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强市建设,2007年中山市成立了中医药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卫生主管部门主要领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建立了由卫生、工商、发改、财政、物价等有关部门组成的中医药强市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中医药强市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政府对部门的绩效管理,形成全市齐抓共建、积极推进的良好格局。


(二)明确责任,扎实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广东省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中山市从2014年9月开始实施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全市上下高度重视,认真谋划,市分管领导亲自督办,中山市卫生计生局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副职领导具体跟办抓落实。明确为医疗机构“一把手”建设工程,将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目标管理,列入政府绩效评估重点工作任务考核范畴。


(三)保障到位,顺利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工作。


从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全力以赴,全方位保障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顺利推进。认真研究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作为中山市深化医改的1+N文件,2013年出台《中山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7年印发《中山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领导小组与实施方案》,加大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技术研究及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畴。每年市财政投入中医药财政专项经费400万元,2014年中山市获得中医药强省建设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示范单位专项建设经费200万元,有力保障中山市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中山市将中医强市、深化医改和卫生强市建设有机结合,通过以建设镇区中医“治未病”中心为抓手,搭建全市中医预防保健技术服务平台,巩固完善市镇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基础,全面开展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适宜技术推广,传承弘扬中医文化、打造健康养生基地等,全市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迈出了坚定步伐。下一步,中山市将继续立足中山实际,补齐短板、创新发展,以卫生强市为动力,在构建体系、优化服务、传承精华、弘扬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做实做细中医药工作,打造中山特色品牌,为伟人故里、杏林中山绽放异彩再立新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