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类)
粤中医函〔2023〕218号
王锦(陈仲策,蔡雪峰等)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支持粤东西北加快发展中医药产业的提案》(第20230539号)已由省卫生健康委转我局办理。经综合梅州市政府和省农业农村厅、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等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大力促进医养结合工作
(一)加强组织保障和沟通协调。我省建立了由发展改革、民政、卫生健康等24个省直部门组成的省养老服务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的重点任务,将医养结合工作纳入质量强省考核、基本公卫评估、健康广东行动和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高位推动医养结合工作。着力提高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断加强公办养老机构护理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截至2022年底,全省养老机构有1896家,养老机构床位24.6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14.2万张,占比为58%。深化医养签约合作,积极引导养老机构与周边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急救急诊、预约就诊、双向转诊、定期巡诊、业务指导等多项合作机制,成立医疗养老联合体,积极构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稳定的合作关系。我省共有医养结合机构338家,100%的养老机构能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100%的医疗机构建立了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
(二)加强养老服务资金投入。从2021年起,各级政府将本级用于社会福利的彩票公益金按不低于55%的资金比例用于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并与一般性公共预算安排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整合统筹使用。加强对粤东西北地区的扶持力度,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等珠三角地区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较为完善,当地财政资金相对充裕,故我省民政业务的中央和省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全部用于支持粤东西北地区12个市以及惠州市、肇庆市、江门市(台山、开平、恩平)部分行政区及财政直管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
(三)强化医养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开展2022年度养老护理员继续教育及岗位培训,通过省市分别组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培训、50家“南粤家政”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培训、相关社会组织承办培训等方式开展养老护理人才培训。2022年全省完成养老护理人才培训8.6万人次。印发《广东省民政厅办公室关于开展2022年度养老护理员继续教育及岗位培训的通知》,根据我省养老服务人员类别,分设养老机构院长培训班、养老护理员技能提高班、养老护理员岗位培训班、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师资培训班在内的4个专业技能培训班,重点为基础理论和实际技能操作培训,持续提升全省养老护理员理论和实操技能水平。在全省范围内推荐3个全国养老服务先进单位和6名先进个人,获得民政部荣誉证书与奖章;举办寻找“岭南最美养老人”大型公益宣传活动,通过树立模范典型,增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荣誉感,进一步强化对养老服务领域从业人员的正向激励。
(四)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开展面向老年人的中医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干预,推广中医养生活动,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目前,全省二级甲等以上中医院均成立了“治未病”科,基层医疗机构“治未病”服务点建设持续推进。鼓励中医医疗机构设立养老院、养老机构设立中医医疗机构以及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服务,采取多种模式推进“医养结合”。开展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创建活动,树立行业标杆,培育中医药健康养老知名品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推动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土地资源要素保障,助推粤东粤西粤北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提出引导岭南优势特色农业集聚发展,提出推进优质南药种植基地等重点优势特色农业集聚区(带)建设,并督促指导各地市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落实对包括中医药产业在内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空间保障。
(二)倾斜支持重点老区苏区用地计划指标。2022年印发《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2022年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通知》,对重点老区苏区所在县给予每县100亩的省指标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国家和省重大项目、民生项目和先进制造业项目,由国家和省足额保障用地计划指标。
(三)提升重点老区苏区的重大项目用地用海审批效率。省自然资源厅成立重大项目用地用海审批工作专班,将重点老区苏区的重大项目纳入年度清单,建立“1+1+1”(即1个市局联络员、1个地市督导员、1个省厅督导员)自然资源系统上下贯通、协同推进的省市联动工作机制,确保重大项目各项工作落细落实,做到即来即审、审完即报,需要召开专家会、论证会的,开通有项目即开的“绿色通道”,实施专班专人保障。
(四)出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2022年2月,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有关单位制定印发《关于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促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聚焦项目认定标准不明确、规划计划统筹不够、建设用地审批周期长、典型业态缺乏支持措施等问题,在明类型、谋布局、拓空间、简审批、优供应、强监管等方面提出19条支持措施,切实保障包括中医药产业在内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建设用地需求,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五)出台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指引。2022年11月出台《广东省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指引》,针对乡村振兴用地涉及的规划管理、计划指标配置、建设用地审批、土地供应、批后监管等各个环节政策要点进行梳理,为基层规范实施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提供全流程指引,进一步做好乡村特色产业建设用地保障工作。
三、加强中药材种植、种质资源保护和规范化建设
(一)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壮大集群发展。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项目规划,积极支持中药材主产区开展产业基地建设,提升中药材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水平,促进加快形成产业优势集群。目前已创建以橘红、益智、梅片、沉香、肇实等南药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强镇6个,建设阳春市春砂仁产业园、化州市化橘红产业园等一批省级、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超过240个村发展南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有效提升周边农户种植水平和企业加工生产能力,对促进区域产业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二)积极支持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品种培育。支持建设化橘红、牛大力、肇实等中药材种质资源圃5个,加强对广陈皮、春砂仁、化橘红等道地药材的保护,分别在肇庆、阳江、江门等道地产区建立原产地保护园。在茂名、江门、云浮分别建立了100亩以上的化橘红、广陈皮、肉桂和何首乌种苗繁育基地,在云浮市云城区建设南药省级良种繁育基地,开展南药良种选育,进行规模化、规范化种子种苗繁育和示范推广等工作。积极引导科研单位加强中药材新品种选育,选育审定了铁皮石斛、绞股蓝等10多个品种,丰富了品种资源,有效满足了市场需求。
(三)推动建设质量标准体系。组建广东省南药种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强南药标准的制定。组织制定《广陈皮GAP栽培技术规程》《化橘红GAP栽培技术规程》《巴戟天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等规程14个,为南药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建设了100亩广佛手标准化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基地,建立10个千亩以上化橘红、广陈皮、肉桂和何首乌标准示范园,认定48个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基地,集成并推广一批标准种植技术和生产模式,有效扩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有力提升中药材质量和保障供应安全。
(四)推进中药材生产基地规范化建设。规范中药材产地加工,调动中药材产地地方政府、中药材生产企业、基地农户积极性,推动中药生产企业将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向中药材种植加工环节延伸,促进中药材生产加工与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结合。加强中药饮片生产企业采购产地加工(趁鲜切制)中药材监管,在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基础上,规范中药材产地加工及采购行为,加强趁鲜切制中药材质量管理。充分发挥GAP在中药材生产质量监管的重要作用,配合国家药监局研究完善实施工作推进方案和配套技术要求,促进中药材规范化、产业化、规模化种植养殖。
四、不断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
(一)推进中医药教育高质量发展。省教育厅、卫生健康委、中医药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和2030年我省中医药教育发展目标,出台涵盖高等院校中医药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10方面共15条改革措施,探索创新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推动在大湾区建设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高地,服务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入选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广东药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列为重点建设学科。2022年出台我省高水平中医药学院建设方案,遴选我省首批高水平中医药学院,其中立项重点建设学院4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暨南大学中医学院),培育建设学院2个(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广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学院)。加强对我省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建设工作,切实发挥好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2022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暨南大学附属江门中医院两家单位获批国家级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
(二)构建健康湾区需求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省教育厅支持有关高校增设中医药类专业,每年度发布全省普通本科专业结构分析报告,明确提出鼓励增设中医药专业。近三年我省增设中医药类本科专业布点10个,我省共有广州中医药大学等10所本科高校开设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29个本科专业布点,其中16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我省中医药类专业在校专科生约0.9万人,本科生约1.48万人,研究生约0.67万人,每年向社会输送近9000名中医药专业人才。形成本科为主体,专科、研究生为补充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
(三)持续推进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落实《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意见》,加强各校基层健康服务卫生人才培养指导,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合格医生提供保障。我省自2014年启动订单定向培养农村卫生人才计划以来,迄今已累计招生订单定向医学生达9000多人,其中中医学专业定向招生2500多人。2023年医学生定向培养计划规模达2492人,其中中医学专业定向医学生招生计划扩增至801人,为历年新高,定点培养高校达到11所,分别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汕头大学医学院、广东医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韶关学院、嘉应学院、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和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五、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
(一)组织省主要媒体围绕中医药文化在海外开展对外传播。在美国《美中导报》《国际日报》、泰国《星暹日报》、柬埔寨《华商日报》及印尼《商报》等海外华文媒体每周定期开设《中医养生》专版,向海外受众传播中医药的理念文化。开设“大湾区国医”(TCM Practitioners in GBA)、“寻味中药谷”(Into Herbal Valley)等新媒体栏目,以视频、海报、沉浸式直播等形式推出一批港澳台和境外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系列专访,探访一批中药材种植基地和森林康养基地,让海外受众感知到更为生动、有趣的中医药文化。开展“岐黄海踪”--海外媒体、外国网红中医药文化体验行活动,组织在粤外媒、在粤外国网红、海外有影响力的华文媒体、粤港澳大湾区主流媒体,奔赴粤港澳大湾区中药材生产基地、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产业园进行实地探访,与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界专家学者深度交流,从外国人及海外华人的视角,探寻岭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出“名中医教养生”系列视频、《漫话“岭南医史”》漫画等新媒体产品,聚焦中医药科普内容,将岭南医史、岭南中医药故事、民间传说等用轻松、有趣的形式展现,使海外读者更好地了解岭南中医药文化。
(二)打造普及岭南中医中药知识的精品出版项目。《岭南医藏》融媒体出版工程对200余种存世岭南医籍进行整理,编为六卷,共60余册纸质图书,在此基础上形成“岭南中医药古籍数字资源库”。该项目由国医大师禤国维、周岱翰、韦贵康、林毅及刘良院士担任主编,由广州中医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山图书馆研究团队联合编写。预计2026年6月完成全部图书出版和“岭南中医药古籍数字资源库”建设。实施《岭南针灸医学全书》重大学术出版工程,首次对岭南针灸医学进行全面、系统梳理与研究,分历史源流卷、特色技法卷、临证精要卷,共3卷,20 册。由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针灸学会会长、博士生导师符文彬教授和岐黄学者、博士生导师许能贵教授领衔,集粤港澳大湾区的针灸医学权威专家之力编写。
(三)推进中医药文化阵地建设。省财政投入2000万元支持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开展整体改造提升项目,扩大展陈规模,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文化展示核心平台,2022年7月已正式投入使用。目前,我省创建11个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数量居全国首位,力争到“十四五”期末,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数量达到30个。广州市于2022年6月正式完成岭南中医药博物馆设计方案,打造以中医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集博物馆、种植园、主题游乐园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力争打造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四)加强中医药文化新媒体宣传。我省中医医院微信公众号影响力在全国中医药系统中排名首位,全国中医医院微信服务号前5名,我省占4个;微信订阅号前10名,我省占4个。加强与主流权威媒体合作,在“南方+”平台上建立了涵盖全省各级80多家中医药机构的中医药“南方号矩阵”,开辟出了新的宣传阵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全省中医药宣传战线与抗疫一线同步同频,及时准确发声,充分反映我国我省疫情防控成果,展示中医药参与疫情救治的临床效果,向世人展现了中医药应对大灾大疫的丰厚积淀,为国人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五)开展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活动。开展“大医精诚——中医名家走基层”线下活动,专家义诊及特色中医护理操作5场,服务群众约1500余人次;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2场,服务基层医护人员近150人次;开展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科普讲座1场,服务约60余人次;签约共建1家骨伤科专科联盟、1家技术协作单位。开展《国医大讲堂》大型系列讲座活动,2022年7月—9月,在省立中山图书馆举办五期“国医大讲堂”系列科普讲座活动,现场观众合计达1000多人,线上观看总人次超12万,活动得到全国及省内知名媒体近百次报道。
六、加强梅州地区中医药事业产业建设
2019年,梅州山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模式获评“广东医改十年十大创新典型”;202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是全省第四个成功“创先”的地级市。市、县两级均设立中医医院且全部达到“二甲”及以上标准,基层“中医馆”建设实现城乡全覆盖且率先开展“星级”管理模式,全市各级各类中医医疗卫生机构1815个,占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61.8%;中医医院共9间,其中,“三甲”中医医院2间、“二甲”中医医院7间;中医类别门诊、诊所机构209个;中医类别(含中西医结合)村卫生室1579个,占74.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133个,覆盖了所有城乡建制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2年,我市中医药门诊诊疗人次709万人次,占全市诊疗总数的37.7%。中医床位总数3333张,占总床位数的14.3%;其中:中医医院床位2938张,综合医院中医科床位139张;每万人口拥有中医床位8.6张。每万常住人口拥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4.99人。梅州森林覆盖率74.52%,富硒土壤地带占总面积的52.3%。野生南药资源丰富,境内有中草药1800多种,属全国和省重点品种282个,占普查品种的61%;其中,药食两用植物资源431种。
七、下一步工作
持续完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对口协作机制,支持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以及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支持卫生站、疗养院、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中医院等医疗机构到养老机构开展医疗诊治活动,支持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签约合作。加强医养服务供给和对革命老区、苏区医养结合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我省中医药教育高质量发展,鼓励中医药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服务。鼓励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投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带动南药规模化、规范化种植。鼓励产业基础优势地区申报建设南药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强南药精深加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夯实产业基础,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持续扩大产业集聚效应。建立健全岭南中药材种植标准体系,构建绿色高效优质的种植生产模式,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保障优质种子种苗有效供给,推进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范化,提高中药材质量水平。深入开展岭南中医药文化资源普查和梳理阐释,借助媒体策划、宣传、推广,将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价值理念广泛对外传播推广,扩大中医药文化传播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省中医药产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广东省中医药局
2023年8月1日
(联系人:李新,联系电话:8306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