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广东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用活“五种资源”,推动南药产业发展

发布日期:2019-10-18 10:09:38 来源:本网 浏览次数:- 字号:

  近年来,广东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建设中医药强省工作取得丰硕成果。10月19日,首届广东南药产业大会将在云浮罗定举行,旨在进一步推动广东南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南药产业影响力和竞争力。

  近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接受南方农村报专访,为推动南药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181_1.jpg

  ▲徐庆锋在广东南药产业大会启动仪式上讲话

181_2.jpg

  南方农村报:为什么说现在是大力发展南药产业的大好时机?

  徐庆锋:从整体趋势上看,新时代是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推动南药产业发展一次“天时、地利、人和”兼备的重大机遇。

  天时,是国家层面对中医药发展的高度重视,中医药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中医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珠海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时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今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特殊作用。

  地利,是广东省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中医药强省建设取丰硕成果。2006年,广东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中医药强省,相继出台《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省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实施方案》等一批重要文件。今年4月24日至25日,省委李希书记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发展的重要论述、加快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进行专题调研。李希书记强调,要从大局大势中深刻认识中医药强省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抓好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要加强对中医药强省建设的组织领导,推动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各领域全面协调发展。

181_3.jpg

▲位于云浮市的中药种植基地

  人和,是近年来广东中医药系统全面弘扬大医精诚,全面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近年来,全省中医药系统开展了“弘扬大医精诚,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主题活动,激励全省中医药人更加牢固地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与职业信仰,把“苍生大医”之信念内化于心、外塑于形,成为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强大精神动力。另外,广东人有爱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传统,中医药发展在广东有很好的社会基础。

  所以说,新时代是中医药产业、南药振兴发展的“风口”。全省中医药系统要紧紧抓住机会,全力推进新时代广东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努力开创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发展新局面。

  南方农村报:推动南药产业发展,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徐庆锋: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建设中医药强省和推动南药产业发展中有着重要价值和作用。中医“医、药不分家”,要推动广东南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就要充分激发和释放“五种资源”活力。

  要把独特的卫生资源发展好,这是发展中药产业的基础。中医“上工治未病”的理论,提倡对疾病的早期干预,在养生、保健、治疗与康复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兼具“简、便、验、廉”的特色,是覆盖人生命全周期健康的独特卫生资源,可以在构建“政府承受得了、群众负担得起、财政可持续保障”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中发挥有效作用。

  2018年,广东省中医药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更加规范,特别是治未病工作也取得了较好成效。全省中医治未病服务供给快速增长,2018年全省共有544所医疗机构建立了治未病科或提供治未病服务,较2017年增加了360所,增长了195.6%;治未病服务量大幅上升。去年医疗机构治未病服务量近2000万人次,比2017年增长约1000万。这些都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181_4.jpg

▲广东立法保护了广陈皮等8个南药品种

  要把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利用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观念发生转变、期待不断提升。对于广东这样一个中药制剂大省、中药饮片大省、药食同源药品的消费大省,南药作为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其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应积极探索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中医养生保健与互联网、养老、旅游等其他产业融合协同发展。包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治未病服务,提升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推动中医药与健康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岭南特色突出的中医药旅游品牌。例如,广州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罗浮山风景名胜区2家单位入选第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阳江、云浮等市大力推广南药种植,助力当地经济发展,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要把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挖掘好。公元306年,著名医学家、道学家葛洪来到广东,总结了岭南人民与疾病斗争的经验,在罗浮山写下了著名的《肘后备急方》。其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述,直接启发了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为人类抗击疟疾作出了历史贡献。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荣获诺贝尔奖,中医药成为全球瞩目的“高光时刻”,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

如何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进一步推进中医药创新发展,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和解决的关键问题。2018年,我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5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全力推进,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为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4个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3个中医药创新研究中心项目建设工作顺利推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获2019年度省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一等奖2项。立项资助省级中医药科研项目340项。7位专家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学者,15名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和35名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入选国家培训项目。评选出2018年度省杰出青年中医药人才100名。

181_5.jpg

▲“老火汤”是广东饮食文化的特色

  要把优秀的文化资源弘扬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指出中医药作为优秀的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在广东地区,群众信中医药、爱中医药、用中医药,中医药早已融入广东人的日常生活。如几乎每个广东家庭都有自己的药膳食谱,药膳早已成为广东特色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在弘扬中医药文化方面,广东要继续保持走在前列。2017年,广东省中医药局印发《广东省中医药文化推进行动计划(2017—2020年)》,明确“七个一”重点任务,为中医药文化绘制长远发展蓝图。2018年,全省新增3个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总数达到11个,居全国首位;省中医药局政务微信“广东中医药”获全国中医药政务微信榜第二名。《悬壶岭南》《南粤大医》《大医精诚》等中医药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持续奏响南粤中医药好声音。

  要把重要的生态资源维护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东是我国中药材重要产地,拥有中药材资源2600多种,约占全国药材各类的20%,全省中药种植面积达575万亩。其中,南药作为我省特有的生态资源,在历史上一直享有盛名,新会陈皮、化州橘红、阳春砂仁等道地药材饮誉海内外。

  我省一直重视中医药生态资源的保护,2016年我省出台了《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率先对化橘红、广陈皮、阳春砂仁、广藿香、巴戟天、沉香、广佛手、何首乌等8个中药材进行立法保护;今年9月21日,广东省启动了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2019年度普查工作,重点掌握中药资源及栽培药材种类、分布、蕴藏量、资源变化趋势等,提出中药资源管理、保护及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建议,促进中药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

181_6.jpg

  ▲化橘红

181_7.jpg

▲阳春砂仁

  南方农村报:首届广东南药产业大会即将举办,您认为此次活动对我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何帮助?

  徐庆锋:我认为举办广东南药产业大会可谓恰逢其时,这不仅仅是一次产业大会,还是一个具有多样功能的平台。

  首先,这是一个集纳优质资源的平台。广东南药产业大会融合了中医药强省建设、“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以及“粤菜师傅”建设三大工程,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大会以优质中药材生产与示范为切入点,推动中医药、乡村振兴工作高质量发展。

其次,这是一个产业沟通的平台。利用中医药贯通一二三产业的“全产业链”特性,从以中药材种植加工为核心的农业、以中成药生产为核心的工业到以养生保健为核心的服务业,全链条上各个环节的创新,都有可能激活新格局、产生新业态,同时带有摆脱贫困、改善生态等社会效应,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人民幸福感发挥重要作用。在这些方面,云浮市已经作出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81_8.jpg

▲中医药贯通一二三产业

  第三,这是一个弘扬岭南中医药文化的平台。广东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和中药材出口的重要通商口岸,药材交易市场繁荣发达,形成了广药等著名品牌。广东南药产业大会将让群众更好地认识传统南药,传播科学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有力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我相信,以南药产业大会的举办为契机,各部门和地方政府携手发力,久久为功,不断推动中医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擦亮岭南中医药品牌,必将有助于中医药健康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助力中医药强省建设。

  【来源:南方+,记者:南方农村报方壮玮,统筹:胡念飞、袁雪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